学院新闻
药学AI系科普|点亮西陲科学梦,交医跨界科普走进喀什
  作者:文/何伟娜,姚莉韵 图/刘坚华  2025-09-15

8月22日至29日,“科普之光 点亮喀什”2025年全国优秀科普资源援疆惠民展演活动在新疆喀什地区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近40名优秀科普工作者与科普达人组成援疆科普团队,以“科普大篷车”形式深入当地医院、中小学校、科技馆及兵团单位,开展精准科普支援。

本次活动由科学技术部主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喀什地区行政公署、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上海科技馆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喀什地区科学技术局、科学技术协会及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办。作为新《科普法》颁布与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后的首场全国性科普惠民活动,此次展演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丰富多元的科学体验与知识滋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重要参与单位,由基础医学院药物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系的两位副研究员何伟娜和刘坚华,带领科普团队先后赴草湖项目区昆仑人民医院、莎车县米夏镇中学、泽普县第八中学、叶城八一红军中学及叶城县科技馆,为当地青少年带来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和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的获奖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之胶体妙用》、《永不消逝的它》等四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程。通过生动实验与通俗讲解,在祖国西陲播下科学的种子。

针对喀什地区青少年对卫生健康与环境安全的认知需求,交医科普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在科普微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之胶体妙用》中,何伟娜与刘坚华老师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聚沉等科学原理,以剧情化方式演绎流落海外国宝归乡之旅。十分钟的精彩演出寓教于乐,让观众在沉浸体验剧情中爱上科学、崇尚科学。

图片3图片4


在《永不消逝的它》科普讲解中,何伟娜老师从日常饮用瓶装水出发,进一步引出微塑料污染的重大环境议题,以“渔网”比喻微塑料吸附毒素形成“毒性鸡尾酒”,系统阐述其对生态环境、食物链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并从可降解材料研发、环境监测与公众行为改变等角度提出对策,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交医科普团队将专业科学知识、创新表达形式与叙事手段相结合,帮助观众轻松进入科学场景,提升他们对科学原理的认知,激发他们对科学前沿的兴趣。

在基础医学院党委和党支部的有力组织和指导下,何伟娜和刘坚华老师的科普团队从参加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和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一路走来,依托所在支部“党建+科普”的工作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基础医学院的支持下,依托交医平台,发挥化学、材料学、药学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结合优势,开发《“化”解健康之谜》系列课程,推动科研、教学与科普深度融合,持续将生物医药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融入VR/AR沉浸体验、实验互动包、科普AI智能体等创新形式,构建以“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赋能”为专业特色的科普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