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35/1805/x_ac55132223.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35/1805/x_ac55132244.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35/1805/x_ac55132223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35/1805/x_ac55132244_s.jpg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教学团队举办《细胞重编程》教学讲座
--

    2018-05-16      浏览(

 

 

为了适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院校建设需求,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并拓展教学团队教师教学研究的视野,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教学团队于5月10日中午在医学院(西院)五号楼403会议室举办了教学系列讲座之二——《细胞重编程》。此次讲座的报告人为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副主任、课题组长张明亮研究员。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教学团队教师、医学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硕博班学生、教学督导陆佩华老师和孙洁宁老师,以及基础医学院教办公室主任钮晓音等20余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教学团队首席教师顾鸣敏教授首先向在场的师生介绍了报告人的简况。张明亮研究员现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课题组组长(PI),主要从事干细胞与神经发育及退行性疾病研究。他以细胞重编程和干细胞分化为模型,研究细胞命运转变的调控机制,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疗法和细胞疗法。

张明亮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细胞重编程(reprogramming)的基本概念、研究历史及临床应用。细胞重编程是指分化的细胞逆转到多潜能状态的过程;由重编程衍生的细胞转分化概念是指从一种分化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细胞的过程。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常用方法有核移植、细胞融合、转录因子和/或化学小分子诱导等。此领域一个重大突破是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的。他们首次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由于基因的插入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因此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对于将iPSCs用于临床治疗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并尝试利用各种替换方法诱导重编程/转分化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学小分子将分化的体细胞诱导成为iPSC或组织特异性细胞,如神经干细胞、心肌细胞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将来的药物研发和体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未来,科学家正尝试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实现细胞替代治疗,研究器官发生、疾病模拟和相关机制,开展药物筛选、基因修复与基因治疗等。

在提问环节中,张老师回答了多位师生的提问,并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督导老师陆佩华、孙洁宁也参与了讨论,他们肯定了张老师在教学讲座中声音洪亮、表达条理清晰,并认为这种备课形式非常好,有助于拓展团队教师的知识面,值得推广。钮晓音主任也表示教学讲座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教学团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成为专门针对热点问题及难点问题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