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科研创新赛道)通知
  作者:  2025-02-14

为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原始创新科研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弘扬学在交大”“知行交医的学风研风,特组织开展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科研创新赛道)活动。本次大赛同时作为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内选拔赛(以下简称校内选拔赛)。

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以下简称医创赛,前身为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由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主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自2023年起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医创赛迄今已举办十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第三届起正式组织参赛,先后获得各类奖项近50项;特别是自第七届(2021年)赛事改制以来,通过医帆启航校内赛为主要途径推选的作品,共夺得全国总决赛金奖9项、银奖15项、铜奖9项,展现了各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科研创新活动的成果与风采。

一、参赛资格

1、参赛对象: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项目、RBL项目、PRP项目、致远学者项目、莙政项目或其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各类课内外科研创新活动,具有上海交通大学学籍的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含长学制本科阶段学生、下同),年级不限。

2、参赛形式:项目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并提交作品。团队应由35名学生组成(以医学院学生为主体、并由医学院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答辩人),鼓励跨学院、专业组队,团队成员均须在作品中有实际贡献;每名学生当届限参加1项。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应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单位正式在编或在岗的教职医护员工;每名指导教师当届限指导不超过2项。

3、限制条件:曾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等赛事省级三等奖(铜奖)及以上的作品,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论文报告奖项的作品,不得重复参赛(即与往届获奖作品重复率不能超过30%、下同);曾获得原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复赛(省级赛)创新研究组别三等奖以及上的同类作品不得重复参赛,但获得实验设计组别复赛(省级赛)三等奖以上(且未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论文报告奖项)的作品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成研究计划后参赛(若有成员更新的、不超过2/3)。

二、参赛作品学科赛道设置

每个作品按照所属学科领域的赛道进行参赛申报,同一作品只能选择一个赛道(亚组)(注:校内比赛不设国际竞赛赛道,不区分实验设计”“创新研究参赛类别)。

1、基础临床赛道:涵盖下列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分为以下7个亚组

1)呼吸、循环、血液系统

2)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含围生医学、胎儿和新生儿)

3)内分泌、神经系统、精神疾病、老年医学

4)医学免疫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病原生物与感染

5)肿瘤学(血液系统除外)

6)其它、综合(交叉学科除外)

7)检验医学

2、口腔医学赛道:立足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前沿,涵盖牙颌面发育机制、牙颌面组织再生和修复、口腔疾病发生及防治机制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牙颌面的发育机制、组织再生和修复

2)口腔疾病病因及防治机制

3)口腔医学相关交叉研究(口腔微生态、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领域)

3、预防医学赛道:涵盖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毒理、卫生分析化学、流行病学、心理因素与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分以下3个亚组

1)流行病学(传染病、非传染病)

2)环境、职业、营养、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3)预防医学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

4、药学中医药赛道:涵盖针对人类疾病的药物学、药理学和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阐明中医药原理和疗效的基础研究,分以下5个亚组

1)药物学(创新药物的发现及其成药性)的基础研究创新

2)药理学(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与确证)的基础研究创新

3)中医基础研究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创新

4)中药的药理,尤其是中药功效物质、药物剂型等基础研究创新

5)药学、中医药相关交叉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论等)

5、交叉学科赛道:医学+X”交叉学科赛道支持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文交叉等医科与其它学科大类交叉的学生自主原始创新研究,重点支持有转化前景的项目,分以下3个亚组

1)医工交叉研究

2)医理交叉研究

3)医文交叉研究(医学人文)

三、参赛作品要求

1、作品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或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撰写,强调自主原创性)。不得抄袭、借用指导教师各类基金项目的内容(可在基金项目的拓展方向上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材料经费或预算限定在10万元内),不得抄袭、借用研究生完成的内容(注:若作品进入医创赛复赛、决赛,根据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的大赛通知,同城兄弟院校参赛学生将有可能作为调研员前往我校项目组开展调研交流,相互学习、互相监督)。

2、作品若依托校内本科生科研/实践项目,或指导教师基金项目(子课题)实施或完成的,请注明来源;在开展期间应切实遵守学校、医学院、相关二级学院/培养单位/附属单位关于实验室安全、科研诚信伦理、信息与数据安全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含传染病疫情)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通知通告。

四、报名、作品提交与比赛形式

1、报名需同步在医创赛官网注册登录并提交报名材料(http://www.jcyxds.com)。建议参赛团队负责人于324(周一)前识别/扫描如下二维码加入微信群(每个项目现由负责人加入即可、入群后请将昵称更改为班级-姓名;若二维码过期,可发送邮件至shsmuitp@126.com获取新的二维码),届时在群内具体布置报名要求,以便参赛团队及作品在411前完成官网填报(只有完成官网填报的项目才予以参加本届医帆启航大赛及后续医创赛的复赛和决赛)。

2、比赛形式为作品(项目论文)评审。初评以函评方式进行,选拔若干篇作品进入终评;终评以现场汇报答辩方式进行。请参赛团队于49(周三)前提交论文进行初评,过时不候(若作品已进入医学院第十八期大创结题会评,则不需重复提交,后续参加会评即可,会评评审要求将贴近医帆启航大赛终评评审要求)。最终,根据终评(会评)结果评选出本届大赛相应奖项,并结合医创赛各赛道参赛指标及各学科作品申报指南(详见https://oss.moocollege.com/21729/edit/ylnPqPKV_1735806685507.pdf 附件5)遴选相应作品参加医创赛复赛。

3、作品提交邮箱:shsmuitp@126.com。作品格式要求及终评评审要求参见附件。作品(不含参考文献)中请勿出现指导教师姓名及其所在单位、科、系,该项目所在学院(附属单位)、依托的相关实验室或课题组等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LOGO等)。若发现违规的,则取消参赛资格。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


20252

附件1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

(科研创新赛道)作品格式要求

学科赛道、亚组名称:(四号,靠左)题目/Title四号、加粗、居中)作者:姓名(要求:五号、加粗、居中,作者间2字符空格)(指导教师姓名及单位此处请勿体现)
摘要/Abstract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Keywords×××××××××……【格式:顶头、不分段;小四号;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字体加粗,后空一格,其他字体不加粗;作者、姓名后空一行。先中文摘要后英文摘要。字数800字以内,不能附图表。关键词限35个(若是医文交叉研究类作品,亦可选择不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撰写,一段式即可)。】 正文内容: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一级标题“1/2/3”,二级标题“1.1/1.2/1.3”……以此类推【正文格式:小四号;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字体加粗,正文其他字体不加粗。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英文则为Times New Roman、加粗),图、表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英文则为Times   New Roman)。】
参考文献(黑体或Times New Roman、五号)文献具体篇目字体为宋体或Times New Roman、五号

附件2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

(科研创新赛道)终评评审要求

(参照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评分标准制定)


一、内容(50分)

1、选题20分(科学性和原创性[含创新性],各10分)*

2、结果20分(论证的严谨及结果的丰富、数据处理得当,各10分)*

3、结论10分(分析合理、结论正确[含应用价值和意义],各5分)*

(注:与所选赛道/亚组相关性不高的项目,扣510分)*

二、汇报答辩(30分)

1、表达10分(PPT的逻辑性与美观、仪表及语言表达能力5分,汇报思路与逻辑[着重考察科研思维能力]5分)

2、回答问题20分(回答准确性、基础知识扎实程度,各10分)

三、团队合作(20分)

1、作品中学生互相协作、分工得当(10分)

2、学生在作品中的贡献度(10分)


*初评评审的主要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