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校友寄语
我和护理学院的故事(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12    点击量:


 

王彩凤,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基础教学团队首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护理系2000级本科生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全国护理学名词编写委员会母婴与儿童护理学名词编写分委员会编委、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护理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护理学会产科护理专委会委员、《护理实践与研究》编委、《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青年编委等。副主编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教材3本。主持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等十余项,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三八红旗手、九龙医学优秀青年人才(提名奖)称号。

在爱菊楼上学的日子,已是20多年前。相册里的照片越发模糊了,脑海中的记忆依旧清晰。因为是第一个“扩容”的护理班,60座的教室刚好容纳58个女生,还有2个座位留给听课老师。在瑞金医院上学,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更神奇的,是陪伴我们的老师。

听桑未心老师讲《妇产科护理学》,总能热血沸腾,感觉我就站在产房看着孩子降生。看林晓云老师示教,总给我一种幻觉。行云流水间,一张完美的备用床铺好了,居然只用了4分钟!在病房看到穿着病服的高颖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却跟带教说,“让学生到我身上来练习!”杨云衣老师教我们锱铢必较,每一次眼神交流都在强调,护理是一门科学!

毕业前,在班主任林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几位同学成为了预备党员。站在党旗下,我们肩并肩,手拉手,一起感受责任和力量。2005年,护理系改名为护理学院,我在毕业当年也获得推免资格继续硕士学习。和学院一起升级,是多么难得的荣幸。

 

硕士毕业,同时给自己学院和其他高校护理学院投递了简历,也都得到了回复。父母都建议我选择自己学校,说能跟自己的老师一起工作,那是多大的幸福!入职第一天,周栋老师带着我和志晶2个新人一起吃了午饭。忘了饭菜,但还记得周老师的嘱咐,“你们是学院的新生力量,一定要好好干!”下午周老师亲自把两件白大衣送到我手上,两件战袍与我一起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正如歌中所唱: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 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

多年后,我在《母婴护理学》让学生体验分娩机制。接到“宝宝”的那一刻,学生激动得挤出了泪花。我在《护理学基础》给学生示教铺床,也给学生展示4分钟“林氏手法”,也让学生知道“业精于勤”。当然,在徐云老师面前我依旧“收敛”,毕竟在“老法师”面前斗胆有风险。李莎莎老师是我们的宝藏“法眼”,接受她数年“捶打”,我出的试卷也终获“免检”。一次,我与临床老师沟通上课,无意传递错了信息。于淑霞老师微笑着带我化险为夷。经历了无数个被点化的瞬间,“青椒”在悄悄褪去稚嫩。2010年深秋,下班后与老师们一起逛世博会,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父母当年说的那种幸福。

 

2013年,章雅青老师带大家编写《PBL-情境-模拟综合案例护理教程》。2015年,拿到赫然印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书,感觉历时两年多六门课程十多位老师一起反复打磨每一个案例,真的值得。至今,案例仍用于PBL、情境模拟和教学培训。教学团队成立后,章首席对每位课程负责人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同时期,她还带领我们建设了第一批MOOC,第一次在课堂引入SPOC,第一次申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团队合照上我们笑得开心,那是头顶蝉联“A”类团队名号的自信。

 

完成博士和访学后,我接手教研室主任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什么是教师发展,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在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中,我慢慢理解了教师发展、专业发展、学院发展的关系。2023年起,我进一步兼任教学团队首席,体验了前辈首席们每日如履薄冰的感觉。与团队老师们一起集体备课、讨论课程规划、申报各类课程建设,充实自我的同时,也为学生感到了一种幸福。有这样一批热爱教学、追求卓越的老师,真是太棒了!这或许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所包含的美。

说来也巧,我在老师们的呵护下完成了八年求学,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八年与自己的老师们成为了战友,又在第二个八年不断参与更多角色,并见证学院的进一步壮大。接下来,期待我与学院的第三个、第四个、……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