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侯黎莉
侯黎莉,博士,教授,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健康与慢病管理学二级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口腔颌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国家科普专家、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护理学会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黄浦区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客座教授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10余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0项。第一负责人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上海护理科技奖二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医院管理创新三等奖” 、“上海市优秀发明创新成果银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第二届左英护理奖”、“第六届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上海好护士”等多项荣誉;入选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
一、老红楼里的启蒙岁月
1994年的夏天,我带着对医学的懵懂憧憬,踏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的校园,当时本科护理学制5年,前三年我们与临床专业的学生一起在瑞金医院上课和实习,斑驳的老红楼砖墙,承载着医学的庄严,浓郁的福尔 马林气息,教会我以敬畏之心直面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后两年专攻高级护理时,有幸得到陶祥玲老师、章雅青老师、林晓云老师、桑未心老师等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她们作为引路人带领我们一遍遍扎实理论、复盘病例和熟练操作,指尖的沉稳与眼神的专注,让我第一次读懂“护理的初心,始于对专业的虔诚与热爱”,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成长为我毕生坚守的职业信条。
二、从临床到科研的淬炼
人生的无数次机遇和挑战,造就了现在的我,“十年磨剑、二十年成器”,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辛酸、有汗水、有喜悦、有挫折,更多的是感恩,收获的是成长!在临床历练的第十个年头,为突破职业瓶颈,追寻更深的答案,我以科研为镜,重新审视护理的价值。硕士阶段,公共卫生的视野让我跳出病房,从个体病患转向群体健康,看见疾病背后更宏观的社会症结;博士期间,肿瘤学的钻研让我在实验室与病房间往返千次,聚焦微观机制与精准治疗,当研究陷入瓶颈时,我曾彻夜难眠,当方案初见成效时,我也热泪盈眶。我慢慢悟到:成功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千万不要幻想有不劳而获的成就。成功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2年,我勇敢地抓住机遇,成为护理部主任,在这期间,我潜心将临床经验与科研思维熔铸成“肺癌化疗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发表多篇SCI论文,多次在国际大会上发言,提高了中医护理在国际护理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积累了显著的成效,荣誉接踵而来,我个人也荣获“左英护理奖”、“中华护理科技奖”、“青年管理十杰”等多项荣誉。每当肺癌患者因我的方案重展笑颜,我便更加坚信:护理的坚守,是直面困境时的破局之勇,是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定力,更是将人文温度融入医学冷光的智慧,二十余年医学跋涉每一步看似跨越的台阶,都在我心中不断诠释永恒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三、医路归航,薪火相传
2017年在特殊的机缘下,我回到了母校的附属医院,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曾经的恩师成为并肩的战友,而我也从学生变成了导师,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令人感慨万千。学院的老师和领导都对我们特别的爱护和支持,无论是人才的交流还是基金的支持,都成为我们学习与工作路上强有力的后盾。医路归航,薪火相传,我的使命也从“践行者”转为“播种者”,将母校赋予我的一切,传递给下一代护理人。从指导第一位硕士生设计循证课题,到带领博士生攻克肿瘤护理难点,我的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目前已有20余名博硕士陆续毕业,另有10余名硕博士继续耕读,每当看到学生们在学术会议上自信地报告研究成果,在临床中娴熟地运用创新技能解决问题时,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如今我们都奋战在临床与科研的一线,学生的成长也印证着:护理的坚守,是星火燎原的力量,是让专业信仰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的根基。而我也很庆幸,作为医学教育长河中承前启后的水滴,我最终能够流回源头,为这片滋养我的水域增添新的活力。
四、未来与期待
20余年的兜兜转转,母校于我,既是起点,也是归宿,既是记忆,也是未来。这一路,是坚守的具象化,临床的汗水、科研的孤寂、教育的压力,皆化作对护理使命的无声誓言。我将继续以敬畏为灯,以创新为刃,和无数护理同道一起,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在护理的长卷上书写下一个个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