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女士,原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曾任世界健康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项目总监、中国区高级技术及发展顾问、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上海护理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及海军护理杂志编委。从事护理临床及理论教学多年。护理临床及教学经验包括美国、泰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自1999年起开始从事中国医护教育及人群健康项目,曾参与多处护理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多方面促进医疗护理国际交流。就职世界健康基金会期间开拓成人和儿童慢病管理、妇女健康、儿童肿瘤护理和儿童安宁疗护项目,其中关爱老人项目及关爱癫痫儿童项目分别获得上海美商会及欧洲比利时卢森堡商会非盈利组织与企业合作奖。
前 言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创建于1985年,为全国最早恢复护理本科教育的院系之一。随着时代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学系于2003年升格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并于2005年7月18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后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多年来,在护理学系扎实的发展阶段中,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优越的教学环境、及严格的教学管理,护理学院逐渐发展并壮大,成为我国培养由本科到博士后多层次护理人才的重要领地。
回顾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多年在护理教育的扎根建设,必须要首先谈到护理学院所拥有的优秀师资。在建系初期,多位资深教师来自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可以无缝隙的衔接临床护理与理论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适应临床的情景与挑战。护理学院成立后,逐渐优化师资结构,博士毕业的护理教师逐年增加,她们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对护理的发展有着崇高的初心与执着,普遍具有年纪轻、学历高、国内外护理经验,科研能力强的特色。这些年轻教师带来新的护理教育思维与科研方法,融合了国际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健康领域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科研活动、及社会专业参与上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是护理学院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40年来,护理师资梯队由初创学系时的18位专任教师到目前的78位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由创院之初的66% 提升到79%;研究生导师由早期的3位到目前的32名及新添博士生导师10人,博士后合作导师3名及多位国外高端人才、外籍客座教授等,且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充分体现了学院发展的快速趋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香港理工大学黄慧莲教授来做第一次PBL培训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上,护理学院在交大副校长蔡威教授及章雅青教授的领导下进行了护理学制由5年改为四年的教学改革,并由基础医学院教授们专门为护理教学编写了“正常人体学”和“疾病学基础”二套基础医学关键课程,这套课程为国内制定护理基础医学相关课程提供非常好的参考。 在2005年7月护理学院成立之初,学院荣获市教委“护理高地建设”项目,为期6年,在这二轮的护理高地建设上,为护理学院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设备更新、与学生及教师人才培养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连串的护理教学改革,如“PBL-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本科学生大一课程中有序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临床质疑能力。而临床情境虚拟仿真模拟教学更是在临床护理技能实验室的设备迭代换新后有了快速的发展;教师们运用多功能的模拟人与软件进行临床虚拟仿真模拟教学能力,并在课程中纳入“标准化病人”及“OSCE-客观机构化临床技能考核”及概念图教学等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近年来在章雅青院长、方琼副院长的带领下,设立慕课MOOC、翻转课堂、结合PBL-CBL、及提供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为近期开展的对分课堂提供了沃土良源,这些教学改革模式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新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了临床思维判断与逻辑问题解决能力;对教师而言,这些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提升了教学的标准、方法、内涵、课程管理及与临床问题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教与学的共融与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而后在全体教师及学院各层领导的不懈努力下,学院于2009年获得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201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2014年护理师资博士后项目、2015年上海高等学校高原学科建设和“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设已将学院发展成为护理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分明、教学研究优势特色明显,理论于临床实践双师力量雄厚、国际交流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学术成果丰硕,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护理学科。
2008年国际知名护理理论大师 Jean Watson 来进行演讲
学生培养
在护理高等人才建设方面,目前学院人才培养层次分明,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模式。这完整的护理人才培养层次的建立与获批是全体教师及院领导的不懈努力,紧密的与临床护理优质人才合作的成果。 回首当初在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上,是着眼于国际标准、考量健康关键问题,临床优势,并与临床优秀导师结合,为临床培养能解决临床护理或医疗问题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领域由院内感染、护理教育、逐渐建立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方向,建立护理研究生服务临床,并以科研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 在建设护理硕士课程期间,首先与上海复旦护理学院、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共享“护理理论”、“高级护理实践”、“护理教育”等核心课程与优质师资。而后,广泛的在临床聘请高级职称且临床经验与科研能力卓越的护理研究生导师,快速的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质与量。 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临床护理实践人才需求,在2010年获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授权点,着眼于临床护理服务提升及有效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与临床的合作紧密无间,为临床护理输送优质高等人才。
社会服务
在学院拓展社会服务方面,在上海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翁素贞教授的支持下,获得了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授权,于2008年3月与上海市护理学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至今已招收17期学员,已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医院培养了407名造口治疗师,均获得《世界造口治疗师证书》(国际认证)及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颁发的《造口治疗师课程结业证书》,其中2名学员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多年来上海地区毕业学员开设的造口或伤口护理门诊已服务患者30万人次。这项目得以开展离不开交大各附属医院的优质临床资源与护理梯队,在造口护理、伤口护理、失禁护理上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与护理经验,为期三个月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课程设置,提高了临床护士对造口、伤口及失禁护理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国内医疗体系输送了具有专业水平的造口治疗护理人才,提升了临床服务质量,解决了患者造口及伤口护理的难题。
国际交流
护理学院位处于上海繁华之都,具有开拓国际视野的优势与责任。在早期护理系期间,便开展了与泰国东方大学的护理国际交流;而后分别与美国内布达斯加大学护理系及匈牙利 Semmelweis 国立大学健康科学与社会研究院护理系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开拓学生与教师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促进美国及匈牙利老师与学生们对中国医疗及文化的理解。同时,陆续开展了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系的教师PBL教学培训、香港重症护理培训,并于2008年举办护理学院第一届护理国际大会,邀请国际知名护理理论家 Jean Watson博士、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护理理论评论家Afaf Meleis 博士,和台湾地区护理学会理事长李选等护理专家学者来访,促进了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交流,拓展了护理发展的视野。
目前,学院继续推展国际交流,设立多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约有44%在校生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典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1-5个月定期交流、交换学习、学分互换与科研合作。

毕业生就业
护理学院办学40年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护理人才培养的卓越学府,每年的毕业早在毕业前的10月份就已经被各大单位签约预定就业意向,可见护理毕业生的抢手。学生毕业后的卓越发展映射出护理学院的教学成效。护理学系早期五年制毕业的学生中,已有多位毕业生在护理专业或相关的管理角色上表现非常优秀,上海的各大附属教学医院中现已有数位优秀毕业生担任护理部主任及护理学会领导角色,继续在她们的岗位上为护理的发展努力向前。在学院成立后的4年制本科学制中于2003年首次招收男同学加入护理学院学习,他们表现非常优异。目前交大护理毕业生都是临床上的护理骨干、医疗单位的重要管理人才、护理教育系统中的卓越教师,或医疗资本市场中关键的营销管理人员,体现了护理教育多元化的成效,也验证了护理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
未来展望与寄语
护理专业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在大健康的领域及生命的全程照顾过程中,护理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健康大策略中,护理角色更是关键,由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都需要护理专业的指导。当护理专业化逐渐分科细化,护理成为一级学科后目前正积极的建设二级学科,这代表护理的理论体系的成熟,及与临床服务的密切配合,但也带来学科发展的竞争压力。回顾过去,交大护理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刘国掾、高颖主任及蔡威、巫向前、章雅青院长和曹伟新书记的掌舵,为交大护理教育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后的吴蓓雯院长、林炜栋书记、章新书记及方琼副院长及新接棒的李敏院长更是分别站在护理学、医工交叉、学科交融的时代挑战上继续拓展交大护理特色与学科竞争力。展望未来,护理发展的机遇需要紧密的与时代发展结合,思考大健康的环境中护理可拓展的角色,为快速发展的医疗系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开拓的护理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级护理专科实践、医疗护理信息拓展与应用、基因诊断治疗与相关疾病预防、人工智能护理应用、新材料科学与转化或学科交叉、护理干预成效的科学探究等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期盼交大护理人掌握时代发展特色及发挥交大医学院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校训,发展出符合交大护理服务特色的护理理论,夯实护理服务的精神。寄语交大护理学院全体师生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拓展护理专业在健康领域的多元特色,继续赋予交大护理人新的时代形象、能力与责任。
护理学院老领导合照
左起:李丽书记、傅丽娟副院长、徐丽华院长、吴蓓雯副院长、曹伟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