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资讯

这场发布会在进博会现场举行!交大医学院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脑有所护:中国城市老年人群脑健康保障白皮书》

浏览量:时间:2025-11-07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携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脑有所护:中国城市老年人群脑健康保障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俞斌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白皮书首席专家王慧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核心研究成果与关键洞察。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源申康复研究院院长单春雷主持。


    吴正一在致辞中表示,在“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下,脑健康作为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尊严的核心领域,其保障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推动脑健康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协同创新,正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实践。此次合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标志着高校科研力量与保险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脑健康这一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样本。

     俞斌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太保正在实施“大康养”战略,持续深化“保险+医疗+养老”融合布局,发挥保险在健康风险防控中的社会功能,探索长期照护、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王慧在发布时表示,脑健康不仅是医学重要课题,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白皮书》以数据为基础、以模型为支撑、以体系为核心,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城市老年人脑健康现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与社会共治提供参考。未来,团队将扩大样本规模,拓展多模态数据来源,完善风险预测模型与干预策略,以“交医方案”和“中国智慧”助力老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单春雷主持发布仪式。 

 


《白皮书》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破题——为什么聚焦“城市老年人脑健康保障”

    本研究聚焦三个核心关键科学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脑健康。脑健康障碍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之间近十年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延长了生命的长度,却尚未延长生命的质量。脑健康损害所引发的认知功能下降、失能与失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健康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为什么聚焦城市老年人群。城市环境是脑健康风险的核心载体。空气污染、噪音暴露、心理压力、久坐不动等因素在城市人群中高度集中,而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削弱了社区预防和长期照护的支撑能力。因此,城市不仅是脑健康风险防控的核心区域,也是重塑健康治理体系、推动创新模式的重要起点。

    第三,为什么强调保障。脑健康的改善依赖于医学干预和社会体系的协同与制度设计。本研究提出,脑健康保障的关键在于“服务供给”与“支付体系”的双轮驱动:前者回答“事怎么做”,涵盖预防、筛查、诊疗、康复与长期照护的全链条;后者回答“钱从哪来”,包括基本医保、长期护理险与商业保险等多层次保障机制。目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服务链条存在断点,支付体系错位,资源配置依然呈现“重治疗、轻预防、弱康复”的特征。实现服务与支付的协同联动,构建可持续的脑健康保障机制,正是本白皮书所聚焦的核心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立足科学循证与数据分析,采用系统性调研与机器学习建模相结合的融合创新方法。基于全国六大经济带、十二个典型城市,收集2451名城市老年人的高质量样本数据,构建了我国首个“城市老年人脑健康本底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多区域、多文化、多经济带特征,为脑健康风险建模与政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在方法学上,研究团队采用多算法比较的机器学习模型,综合评估逻辑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等算法性能。结果显示,SVM模型展现了卓越性能,其预测准确率达到87.1%,模型区分效能(AUC)高达0.97。该模型在验证传统高危因素的同时,还精准识别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病等此前被低估的生理疾病,以及日间过度嗜睡、各类生活与认知活动等行为因素对脑健康风险的显著影响。这些发现突破了传统风险认知的边界,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跨越。


第三部分:核心发现——五大关键洞察

    基于数据分析与专家论证,形成了五个核心发现:

    第一,风险呈现典型的结构特征。高风险人群表现出“低受教育水平、低收入、高共病”的“双低一高”特征。

    第二,风险具有显著地域差异。各城市高风险比例差异明显,表明全国性战略必须兼顾区域差异,强化地方层面的精准治理与差异化干预。

    第三,重新评估关键风险因素。模型明确了14种核心风险因素及其22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脑健康,并揭示了部分变量的非线性影响,为精准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四,保障体系存在明显断层。当老年人群处于高风险时,迫切需要专业服务。然而,由于产品设计不完善、准入门槛较高以及保障转化率低,导致了需求与覆盖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制约了服务的有效提供。

    第五,体系性梗阻突出。支付体系缺乏健康导向、社区康复能力不足、数据壁垒严重,是当前脑健康保障体系的三大深层断点。


第四部分:解决方案——“服务与支付”双轮驱动的系统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白皮书》提出以“服务与支付双轮驱动”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五大支柱:

    第一,数据驱动:夯实智慧基座。构建全国脑健康数据互联平台,通过标准化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与精准匹配。

    第二,支付革新:重塑激励机制。支付体系应从“为疾病买单”转向“为健康投资”,医保应涵盖筛查与早期干预,长期护理险应立法稳基、扩面推广,商业保险应深度融合健康服务。

    第三,主动预防:前移防控重心。建立脑健康三级预防体系,从健康教育到标准化筛查,再到个体化干预,实现防治一体化。

    第四,连续照护:贯通服务链条。打通“医院—社区—家庭”的照护体系,强化社区康复枢纽与家庭照护支持。

    第五,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推进长期护理险立法,探索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第六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法治基础。

    五大举措相互衔接、系统协同,共同构建从个体预防到社会保障的全链条脑健康新范式。


第五部分:愿景与行动倡议

      脑健康事关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家庭幸福,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我们倡议,联合科研、医疗、保险与政策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层面的 “脑有所护”行动计划,通过三大引擎协同发力:一是设立“脑健康筛防普治”科研专项,强化跨学科研究;二是建立“脑健康创新保障产品”支持平台,推动医险融合创新;三是发展“脑健康管理师”职业体系,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我们期待以数智技术驱动的主动健康新时代,保障从事后补偿转向事前守护,照护从家庭负担转化为社会支持。守护长者的记忆与尊严,就是守护我们的共同未来。愿这份白皮书凝聚共识,推动可持续的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城市老年人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始终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四个面向”,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