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何谓?青年何为?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一群公卫学子用奋斗书写着他们的答案。
「公卫青春志」,是一份来自身边的“成长记录”。它真实记述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将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时代洪流的青春足迹。
通过他们的故事,将看见:
使命如何萌芽?从一次急救培训、一场社区服务中,公卫的责任悄然生根;
青春如何绽放?在实验室、在田野、在课堂、在赛场,他们用奋斗定义青春的意义;
理想如何照亮现实?从数据分析到政策建言,从科普宣讲到志愿服务,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我们期待,这些真实而动人的叙事,能成为点亮你前行道路的星光。
愿这份“青春志”,能激励每一位公卫学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以青春热血践行使命,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公卫篇章。
「公卫青春志」,本季将讲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成长故事。
以急救为锚,践公卫初心
本期故事 人物
徐寒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导师:张琳副教授,专业:公共卫生
研究方向: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方向
曾获荣誉:
2024-202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称号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初心萌芽:从懵懂选择到使命觉醒
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徐寒冰,最初与公共卫生的交集源于一场“误打误撞”——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对提前批的预防医学专业一无所知,仅抱着“先填报、再了解”的心态做出选择。真正让她与这个专业产生深度联结的,是本科大一的一次班导师活动。当时,班导师张琳组织“我命由我不由天,争做急救小哪吒”主题活动,心肺复苏培训环节中,徐寒冰不仅学会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实操技能,更从“院前急救链”的讲解里,读懂了急救对生命的意义。高中时朋友家长因心脏骤停未获及时救治离世的遗憾记忆被唤醒,她猛然意识到:院前急救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能拉住生命的“救命绳”。活动后,她坚定地向张琳导师表明方向:“我想做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的事,不想再有人因‘来不及’留下遗憾”,守护生命的公卫使命自此在她心中扎根。
实践扎根:以行动传递健康力量
确立方向后,徐寒冰将专业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本科五年间,她连续参与“‘川’越人海,‘沪’你心安”、“‘川’云破雾,健康相‘沪’”等暑期社会实践,助力提升西部学子的急救意识,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一等奖和三等奖的荣誉;大二暑假时还赴青海西宁支教,针对当地孩子健康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堂上科普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技能。同时,她扛起医学院“我能心急救”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的责任,牵头开展10余项活动——从思南公馆医学节进行心肺复苏实操,到进博会前为志愿者做急救培训,再到学雷锋义诊中普及急救知识,每一次服务都力求专业。为此,她主动考取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急救技能证书与上海急救中心的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技能证书,用过硬技能为守护生命加码,也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健康中国”的理解。

学研并进:从学业深耕到科研突破
在投身实践的同时,徐寒冰从未放松学业与科研的深耕。本科阶段扎实的积累让她成绩稳居前列,最终以优异表现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方向专业硕士。硕士阶段,她聚焦超大城市院前急救痛点,以深圳为案例探究分步干预对院外心脏骤停管理的提升作用——反复查阅2011-2022年上万例患者记录,细致对比公众电除颤、心肺复苏培训、调度员电话指导心肺复三个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历经近一年打磨,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序第一)身份发表于SCI期刊《Resuscitation》(IF=4.6,JCRQ1),还参与发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北大核心)论文,用数据为急救体系优化提供支撑,实现了从“学知识”到“做研究”的跨越。

创新致远:从竞赛突破到使命延续
徐寒冰并未止步于科研,更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实践。她以团队第四身份参与“慧救同心——数字化协同治理开拓院前急救响应新时代”项目,结合自身经验梳理“急救响应慢、信息不互通”等痛点,参与答辩汇报的美化定稿工作。项目最终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等多项荣誉,赛后团队更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专门开展院前急救科普服务,她以副理事长身份负责财务运营,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惠及公众。未来,她将继续深耕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领域,用科研支撑急救政策、用科普传递急救知识,以“减少生命遗憾”为初心,持续践行公卫使命,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