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资讯

公卫青春志(一) | 黄焱秋:医路前行绘青春,科研实践绽芳华

浏览量:时间:2025-10-15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一群公卫学子用奋斗书写着他们的答案。

「公卫青春志」,是一份来自身边的“成长记录”。它真实记述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将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时代洪流的青春足迹。

通过他们的故事,将看见:

使命如何萌芽?从一次急救培训、一场社区服务中,公卫的责任悄然生根;

青春如何绽放?在实验室、在田野、在课堂、在赛场,他们用奋斗定义青春的意义;

理想如何照亮现实?从数据分析到政策建言,从科普宣讲到志愿服务,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我们期待,这些真实而动人的叙事,能成为点亮你前行道路的星光。

愿这份“青春志”,能激励每一位公卫学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以青春热血践行使命,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公卫篇章。


   「公卫青春志」,本季将讲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成长故事。



医路前行绘青春,科研实践绽芳华

本期故事 人物

黄焱秋,中共党员,2022级致远直博生,师从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JCR一区文章8篇,其中ESI高被引1篇,累计IF> 65。曾荣获三次国家奖学金,罗氏大学研究基金全国三等奖,基础创新论坛“预防医学”赛道全国银奖,省级一等奖等荣誉。

热心公益,践行公卫人的使命担当

黄焱秋从本科的预防医学到博士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始终不曾忘记作为一名公卫人的使命。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新冠后疫情时代,加强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疾病监测成为每位公卫人的职责。黄焱秋参与建设浦东慢病监测队列、宁波慢病队列,并主动加入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的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从20252月到6月,从潍坊街道、徐家汇街道走到小东门街道,从丽水湾社区走到了外滩街道,足迹踏遍上海四个区,给中老年朋友们讲述营养健康,环境健康,AI医疗等主题。社会课堂化身代际桥梁,将科技新知(AI医疗)、安全理念(防骗)、健康知识(居家、环境)融入银龄生活,践行敬老文化,在情暖夕阳中收获“银龄课堂映初心,双向成长共铸魂”的精神成长。此外,黄焱秋还跟随课题组来到中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发现当地的饮用水污染、过油过烫的不均衡饮食均是可能诱发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先锋带头,守望党员的初心使命

黄焱秋从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党员,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公卫第八党支部,黄焱秋荣获年度党员民主评议“优秀”。他带头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条例,从不缺席任何组织生活会并积极主持党日活动,并且在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中主动分享保研经验,促进学院招生宣传。同是他作为公卫22级直博班班长,传达学院通知并收集相关信息上报,关心同学科研和心理的状态,答疑同学们的问题和解释搬迁事项,并协调解决同学们的住宿问题。在浦东校区搬迁工作中,黄焱秋积极加入青年志愿队,始终冲在第一线,圆满完成实验室和宿舍搬迁工作。不仅如此,黄焱秋还担任公卫学院的科普学术部部长,积极参与举办一些科普知识竞赛,除了学院的科普宣传活动外,还联动周边社区白领等参与健康科普竞赛。

成果繁花,深耕科研人的求真探索

自从黄焱秋就读博士以来,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在科研中积极探索并举一反三。他从临床中的医学问题出发,以大人群数据探索着手,在基础实验中研究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以人群加基础为研究范式,真正落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科研小白,他逐渐成长,一步一个脚印,深耕医学前沿领域,聚焦精准营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人群和机制研究,为未来能够实现精准营养干预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三年的博士就读中,黄焱秋共发表了SCI 10余篇,以第一/共一发表JCR一区文章8篇,10分以上2篇,ESI高被引1篇,当期精选文章1篇,以及参加了两次国际会议壁报展示和一次全国性会议进行口头汇报。他连续两年均已初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他连续两年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会上分别斩获全国三等奖和入围奖。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预防医学赛道)创新研究荣获国家级银奖和省级一等奖。


道阻且长,勤而不辍

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致远博士生黄焱秋,始终履行自己公卫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始终铭记中共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他在志愿公益,党员义务和科学研究中持续发光发热,热心团结,乐于助人,积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公卫研途虽有荆棘,每一份数据都是守护健康的微光,坚持终成炬火。科研路上的每一次试错,都是为破解医学难题铺路,笃行必见曙光。道阻且长,勤而不辍,希望黄焱秋博士能够在科研和志愿服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