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上海科技报】拆墙通路 快速发展

作者:万虹浏览量:时间:2011-03-23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上海交大医学院发表SCI论文已突破1000篇,继续位列高校医学学科之首,在前20位我国医疗机构发表“表现不俗”SCI论文有4家附属医院入选。2010年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项佳绩,名列医学院校之首。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2009年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口腔医学排名全国第二,基础医学排名全国第四。新年伊始,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整个医学院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另有参与合作的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短短数年来,为何交大医学院的科研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发展趋势上显现出“持久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红专教授点出了其中的奥秘,上海交大医学院抓住了生命科学和转化医学发展的好机遇,顺势而为,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创新,搭平台拆围墙,打破临床和基础之间的壁垒,整合优势,促进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引鲶鱼”“练内功”以人为本   
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交大医学院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海外优秀学者,一方面用引逼方法加强现有科研团队建设。
近三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新成立的医学科学院已先后从海外引来18名科研新星,平均年龄37岁,学院为这些PI提供了充分的科研发展空间,落户后这些学者可以立刻拿到启动经费,自己招纳团队成员,很快让其投入科研。对内,上海交大医学院就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和完善职称和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如对教授 和主任医师的考核上,不仅对科学研究有专门的要求而且对临床和教学质量亦有相当的分类要求。目前,在医学院内有一定数量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于综合指标未能达到考核要求而被低聘到下一级岗位或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海外学者如同“鲶鱼”,将国际前沿技术和新理念带入了学院。而原有的科研环境中,吃老本的不良风气也得到转变。科研创新的氛围逐步在医学院内形成。
拆除围墙
抓住优势掀起转化研究热潮
传统上医学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之间常常有一道体制鸿沟。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应用于临床,而临床看病的医生要想搞科研,把一些临床问题转变为科学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国外医药界却很看重中国巨大的临床资源和生物样本,国外新药在中国境内进行早期临床试验愈来愈多。
上海交大医学院既看到自身优势又把准问题症结,较早提出了拆除体制围墙的发展思路,大力倡导医院的临床医生和医学院做基础研究的学者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仁济医院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还进行“院所合一”尝试。
转化研究热潮在交大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涌动,大批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科研项目开展起来,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的“应用去铁胺治疗预构皮瓣部分缺血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去年拿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六人民医院自从开展科研与临床对接发展策略后,近年科研实力大增,2009-2010年,六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新增973首席科学家1位,国家杰出青年1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科技部863和支撑计划3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5782万元,其中国家级经费占62%。
打通道路
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应战”
在如今的科研工作中,封闭式模式注定是死路一条,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学科建设立项,国家和市重大项目的申报等有效促进学科交叉和整合。打通道路,双赢共赢形成集群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归学者王宏林主要从事免疫学以及皮肤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在附属瑞金医院、九院、新华医院的多名临床医生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临床标本和提高了自己的科研实力,也带动了这些医院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实力。
刚刚成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院,已经征集了105项有转化前景的医学研究项目,通过遴选、资助将孵化一批能较快应用于临床的研究成果。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创新力将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