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衍庆 1906-1994)男,江苏吴县人。九三学社成员。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级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瑞金医院骨科主任、仁济医院骨科主任。中华骨科学会名誉主任。英国皇家骨科学会会员、瑞士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一、三、四届政协委员。

叶衍庆教授1930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去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获骨科硕士学位。1937年成为英国皇家骨科学会会员。返国后受聘于上海仁济医院。积极开创骨科医疗业务,并与牛惠生等六位著名医师组建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小组,为我国骨科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衍庆教授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1937年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伤员救治工作,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抢救浴血前方的抗日战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仁济医院被日寇占领后,叶衍庆教授出于爱国之心,誓不为敌工作,毅然离开仁济医院,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

为了加深学术造诣,叶衍庆教授于1948年去美国麻省总院工作和进修,并在美国各地著名医院观摩以后返沪。途经香港时,香港大学拟高薪聘请叶衍庆教授主持骨科工作,鉴于当时上海已临近解放,叶教授处于热爱祖国之心,毅然于解放前数月返回上海,投入伟大祖国的怀抱,以遂报效祖国之心。

全国解放后,爆发美帝国主义侵朝战争,矛头直指刚刚诞生不久的年轻共和国,叶衍庆教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参加了志愿医疗队工作,竭尽医护人员天职,全心全意为最可爱的人服务。

上海解放后,叶衍庆教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医学教育的需要,积极响应中共华东局卫生部的号召,停止了开业,放弃了丰厚的收入,全身心地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工作,将其精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人民卫生事业,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更多的高级医学人才投身于党的卫生事业树立了榜样。

上海第二医学院建立以后,叶衍庆教授受聘担任医疗系主任,他为加强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力量,招贤纳才,邀请沪上著名外科专家教授参加医学院的教学和医疗工作,为充实提高医学院外科医教研技术力量和学术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成立后,叶衍庆教授历任副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任期内,他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致力于骨科和伤科的专业建设。在国内首先完成对祖国伤科医学历史考证,系统整理了其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为了使我国的伤骨科医学赶超国际水平,率先着手进行骨科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探索骨折愈合的机理。同时在伤骨科研究所建立了创伤、骨病、骨肿瘤、手外科、脊柱外科、伤科和基础理论等专业组,培养专业人才,为二医大和瑞金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多经他培养教育的学生已成为国内或国际有名望的骨伤科专家。

十年动乱期间,叶衍庆教授受到严重冲击。但他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不变。

叶衍庆教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一生致力于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首先进行“三刃钉”内固定和“麦氏截骨术”治疗新鲜与陈旧的股骨颈囊内骨折;采用“肋骨横突切除术”、“脊柱前外侧减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截瘫,使一些失去行走能力的病人重新踏上工作岗位。开展“骶髂关节切除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并对小儿麻醉后遗症制订了一整套正规的手术处理方法。这些医疗方法和措施早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为无数病员解除了疾苦,也为我国骨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叶衍庆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医德,要勤奋学习、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好医疗工作。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他曾在卧病期间帮助年轻的值班医生处理急诊病人,他也经常为各级医师查考学术资料,指点科研方向,校阅著作和稿件。他关心青年医师的学习,甚至把自己在英国学习时的笔记赠送给他的学生,他关心青年医师的生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设法帮助他的学生克服困难。

199431凌晨418分叶衍庆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