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医学院是中华德医学会创办的。德医学会是由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前身)毕业同学于1916年在上海成立的校友会性质的团体。1917年,该会会员沈云扉应聘就任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主任。1918年沈因故辞职回沪时,该校有10多名学生随沈来沪。沈为使他们能完成学业,于同年8月向中华德医学会倡议开办医科学校。在该会的支持下,推举干事10人组成委员会,筹划建校,募集基金,租麦根路(今淮安路)19号为校舍,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推举江逢治为校长,沈云扉为教务长。学制五年,第一年招学生36名,于1918916正式开学。教员16人,其中12人是同济医科毕业校友,多数为义务兼课。这是同德医学院的肇端。

19192月,学校设附属同德医院于青岛路,供学生临床实习,推张近枢为医院院长。同年学校建立解剖、化学、病理等实验室,添置各项教学设施。
1920
2月,德医学会决定,学校独立,由江逢治、沈云扉、张近枢、黄钟等组成学校委员会,主持校务。江逢治聘请社会名流康有为、钱新之、陈光甫、周宗良、江上峰、黄季植、袁履登、袁观澜组成董事会,康有为为主席董事,呈北洋政府教育部备案。

1924年秋,学校委员会因校长人选问题,意见不一,发生矛盾,经董事会调停,改推黄钟为校长,黄钟聘周宗琦为教务长,庞京周为事务长,郑邦彦为附属医院院长。因原址被江逢治改称崇德医学专门学校,乃另租麦根路33号为校舍。不久,崇德医专宣告结束,校政重行统一。

1925年秋,黄钟辞职,由庞京周负责。庞重组董事会,聘中法药房经理黄楚九为主席董事,董事会推庞京周为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曾立群为教务长,朱仰高主持医院业务。经不足,乃向黄楚九商借同孚路(今石龙一路)671号房屋一幢作为校址,并自行筹款在其空地上添造教室及病房,19276月新屋落成正式启用。

1930年,教育部颁布新制,同德医学专门学校申报改为医学院,但因校舍不符合规定要求而未能获准。庞京周无奈于1932年辞职,时值一二?事变,无法召开董事会,乃由教务长曾立群召集教师商议,成立由吴忆初、沈谦、金问淇、尤彭熙、顾毓琦、曾立群6人组成临时校务委员会,推顾毓琦为主任委员暂维校务。

顾毓琦聘请邵力子、李大超、潘公展、吴敬恒、颜福庆、虞洽唧、毛和源、王心如、陈星五、余云岫、周邦俊、程慕颐、李元善、范守渊、庞京周暨院务委员共22人组成新校董会,推邵力子为主席董事,顾毓琦为院长。1934年成立同德医学院新校舍募建委员会,校董、教职工、校友、学生家长纷纷捐资相助,并向银行借贷一部分,购得江湾翔殷路五亩土地建造新校舍。于1935年夏竣工,是年9月经批准立案,正式改为私立上海同德医学院,学制为六年。新学年开始,一、二、三年级学生迁入新址上课,四、五年级仍在同孚路附属医院。

1937?一三战事起,同德师生辛苦建设起来的校园除教学楼外,在日军炮火下荡然无存,勉强挤在同孚路附属医院,另租附近乐群中学四间教室上课。193711月,国军西撤,同济大学、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奉命内迁,但两校教授学生因往内地交通阻塞而留沪者仍不少,重庆教育部嘱令学生到同德借读,以完成学业。当时上医留沪教授周诚浒、乐文照、粟宗华、高日枚、张鋆、李亮、邹仲等也到同德兼课。1941年底日军进入市区,上海与内地交通隔绝,沪上高中毕业生到同德报考者甚多,学校尽力扩增新生名额,当年在校学生为551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教育部派员来沪办青年辅导班,即指令借同德翔殷路校址。青辅班结束,该部又令同济大学借用,同德因此而未收回江湾院址进行重建。
战后,改组董事会,仍推邵力子为主席董事出有因。同德医学院得到了善后救济总署分配的美制100张病床的野战医院全套设备以及拨款扩建病房,添置20架显微镜。

1949年解放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华东区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组织暂行纲要》,顾毓琦与学校工会、校友会协商,推荐新的董事会人选,报华东教育部审核。新董事会成员有邵力子、荣毅仁、吴蕴初、朱恒壁、余氵贺 、陈邦典、陈王善继、苏复、郑定竹、钱士良、陈建晨、王世伟、马永江、林有泉、高日枚、苏祖雯、黄钟强、杨保俶、李元善、庞京周、沈谦、吴忆初、曾立群、顾毓琦等24人组成,仍推邵力子为主席校董。

19511月,邵力子到上海,召开院董事会议。根据华东教育部的指示,仍由顾毓琦任院长,并改组行政机构,设教务处、总务处、取消训育处、进行人事调整,由杨保俶任教务主任,童致棱为副主任,谢大任为总务主任。华东教育部还拨款给同德医学院,用以购置教学设备、药品、器材和图书,以改善教学条件。

同德的专业课程设置。在1918—1935年的17年间是一个医疗专业的专科学校,学制五年。和德国人早年所创办的同济医科相似,前期二年,设解剖、组胚、生理、物理、化学、生物及外国语(德语及拉丁文)等基础科目;后期三年包括临床实习在内,科目有病理、细菌、寄生虫、诊断、放射、卫生、药理、处方学以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皮肤性病、精神神经、眼、耳鼻喉等科。第五年除听力外在附属医院实习。五年期满考试及格者予以毕业。

1930年,同德医专受江苏高等法院之委托,特设法医专修班,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附设法医讲习所,学习期限为一年,办了一期结束。

后阶段的同德医学院,即1935—1952年的17年间,学制改为六年,在科目上前期添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生物学和国文,后期增设实验诊断、物理诊断、泌尿科、骨科及整形外科。

同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病床不到100张,只能供部分学生分批见习。临床实习基本由学生自找医院,大部分到市立医院和有一定基础的私立医院实习,也有一些学生去南京中央医院、鼓楼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结束考试及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952年原系调整是,同德医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学人员38人,职工8人,工友12人)、学生429人,师生一起合并到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同德医院仍维持私立性质,仍由顾毓琦任院长。1955年该院与浙绍医院、尚贤堂妇孺医院合并成立上海北站医院,顾毓琦任北站医院院长。

同德建校后就成立学生会,参加了五四学生运动。1925?运动,共产党人恽代英曾两次借同德开会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1940年学校开始有了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在学生中广交朋友,培养积极分子,发展进步力量。1944年成立学生自治会,学生会成为党领导的全校性公开合法组织,为开展学生运动创造了条件。1945年初建立党支部,同年夏建立学生自制会党团,进一步加强党对学生运动的领导。同德学生参加了全市性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不少学生如王希孟、吴涤苍等解放后成为上海市卫生局的党政领导。

同德医学院是一所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在坎坷中发展,34年总共培养毕业生1055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