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三线使命 > 后方瑞金医院
感人故事

艰苦奋斗 治病救人

浏览次数:

1970年6月26日,在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表五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后方瑞金医院的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因陋就简开出门诊。

虽说开设的是正式开业前的简易门诊,但当地民众获悉后,什么疑难杂症都找上门来。医院尚处于筹建阶段,专科医生不齐,医疗器械不全,条件很差、困难很多,既看门诊,又看急诊,还要进行手术,考验接踵而至。但是大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因陋就简、齐心协力,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治和抢救病人的战斗之中。

一天下午,80多里外的上庄生产队打来电话,说是一位贫农社员难产,情况危急,盼望医院能派医生前去抢救。闻讯后,妇产科医生和一位护士立刻动身赶往产妇家中。原来这位产妇因胎盘潴留,大量失血造成休克,生命危在旦夕,根本无法再转运别处。医生当机立断,因地制宜,为产妇实施紧急抢救。经过紧张的施救,终于在病人家中完成胎盘徒手剥离手术,从而使产妇脱离危险。此后医护人员又进行过两次登门随访,产妇迅速恢复了健康。

7月上旬,送来了一位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这是一种险恶的顽症,随时有病变侵犯中枢神经而造成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因当时没有神经科医生,内科、外科、五官科、小儿科医生集体会诊,积极抢救。心律紊乱,呼吸麻痹,马上准备好简易的手术间;没有降温设备,大家用扇子给病人扇风赶蚊子;没有氧气瓶,就用橡皮球,两个人轮流换班。就是这样,医务人员在缺人又缺设备的情况下,连续抢救了两天三夜。经过三个多星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恢复健康。

8月中旬的一天,一位民工因放炮炸山,不慎被炸成重伤,从头部到膝盖有一百多个出血点,两眼失明,两侧开放性血气胸,血肉模糊,已处于休克状态。正巧那天外科、伤骨科医生到100多里外的某地会诊,要打开胸腔抢救,只有一名普外科医生。无奈,内科、妇产科医生都上手术台当助手,他们从病人胸腔中取出大量碎石块,接着又对破裂的肺脏进行了修补。麻醉科医生患有严重的胃病,当时正碰上胃出血,只见他面色蜡黄,额上冒着汗珠,几次处于昏倒的边缘,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岗位上。外出的3位外科医生闻讯赶回已经是深夜2点,也立即投入战斗。手术从晚上8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下午4点,从伤员身上取出两百多块小石子,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几经险关,终于救活了这位命悬一线的农民工兄弟。

他们曾经在没有小儿科医生的情况下为出生只有25天的婴儿做腹部手术,打开腹腔切除坏死的小肠。也曾经3个手术台同时作业,抢救8名车祸伤员,这批伤员有的已接近死亡,有的开放性骨折,有的严重脑震荡。他们还曾接收脑血管瘤破裂的休克病人,在没有X光机没法造影、部位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做脑部手术,取出血管瘤,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在没有消毒设备时,用一个柏油桶做成煤炉,放上一只普通的消毒锅,完成了所有医疗器械的消毒。没有自来水,就将稻田里的泥浆水挑来,经过细致的处理供消毒使用。没有血库,没有血瓶,没有输血带,广大医护职工就会争着献血,为手术病人充当随用随到的不竭血源。每次开刀后的手术巾、开刀衣、工作服以及浸满血水的纱布、敷料没有专人洗,医务人员就自己动手,几个人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还常常把手洗破。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后方瑞金医院的创业者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设备多么简陋,他们凭借着集体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血,以自力更生、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以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在三线职工和当地民众面前树立起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下一条:医者仁心 救死扶伤

首页 前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