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21

9.png

郑捷,1954年生,上海人。1977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本科毕业,1988年获皮肤病学(免疫)硕士学位,1996年获内科学(风湿)博士学位。2000一2018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2015一2018年,担任中华医学院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瑞金医院皮肤科教授、主任医师(二级),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皮肤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学者”“曙光跟踪”和“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市、部级课题。荣获上海市医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从高考后准备再战一次的自我评估,到入学后“知耻而后勇”的奋进,从对医者首先要做一名好工匠的定位,到对年轻学子“多审视自己、多反省自己”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到郑捷的内敛与谦逊。早已蜚声医学界的他,谈到人生的历练与际遇时说:“任何一块美玉,都是从璞玉打磨而来的。”



原本打算再考一次


1967年我小学毕业,1970年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工厂。中学时期,我们每天喊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学习毛主席语录,并且进行军训。整个中学阶段,数学只学了初中代数、很简单的几何;物理学了一点皮毛,化学几乎从未接触过。尽管学习内容有限,却锻炼了我的体魄,让我度过了一个轻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因为自己的求知欲望一直很强烈,总觉得年轻人应该系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将来总会有用武之地。所以在1976年至1977年工作期间,我报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学了英语、机电数学、电子学基础。在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便开始复习功课了。当年高考的考试科目为数学、政治、语文和理化四门。考完之后,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于是,我立刻买了一套自学丛书,准备冲刺第二次(1978年)的高考。


高考前,我们有一次预填志愿,是油印的表格。我第一志愿填的是华东化工学院,第二志愿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第三志愿是上海工学院。考试结束后,没想到让我们又填了第二次志愿,这次是铅印的表格。由于当时感觉考得不理想,加之化学一科特别弱,所以我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调整了志愿,把二医作为第一志愿。出乎意料,最终梦圆二医,从此我翻开了人生精彩的一页。


知耻而后勇


我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黄金十年,百废待兴,人心向上,风气淳朴。老师们兢兢业业,身正为范:学生们专心致志,潜心苦读。师生皆心无旁骛,教师以讲课好为荣,学生以学习好为傲。所以,我们很有幸在这般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下快速成长


进入二医后,学校氛围让我感到温暖、感动。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学校对我们极为重视,每个教研室都派了最强的师资为我们授课。老师们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大概因为十年浩劫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老师们压抑许久的激情,终于在见到我们后迸发出来。课堂授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怀着一种巨大的热情和真情,迫切地想要把他们的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我们。


也许是化学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化学的方友娣、高仰之,教生物学的陈仁彪,教检验学的王鸿利等几位老师。他们个个尽心尽责、倾囊相授,要把一生的建树都教给我们。值得一提的是,方友娣老师平时非常随和,对我们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然而到了课堂上,她就像爆发的小宇宙,讲课内容精彩绝伦,同学对其交口称赞。她的授课令我终生难忘!遇到这样一大批爱岗敬业的老师,帮我们把基础打得扎实牢固,实乃三生有幸。几十年过来了,1982、1983届毕业生大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社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与基础部老师当年的精心培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的文化底子比较差,入学之后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化学和高等数学这些科目,犹如两道高高的山梁横亘在我面前。记得刚入校的化学摸底考试,我甚至是不及格的。世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或许是“知耻而后勇”吧,我发奋努力,在化学上投入了大量时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最后期末考试竟然得了93分!


在二医求学的几年中,我们还被安排下乡劳动,这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农民朴实善良,很照顾我们这批大学生,让我们做些摘棉花之类的轻体力劳动。正是那个时候,班里的很多同学才开始有语言交流,很快熟悉起来,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实习期间,我去了松江县人民医院,那里的临床工作量不是很大,为我啃读专业经典书籍提供了较充裕的时间。就是在那里,我把《内科学》《外科学》等通读了三遍。在后来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上,我遇到的许多困惑都是在这几部经典书籍中找到解决方法的。


1982年我毕业后,先留在瑞金医院做指导员,两年之后考上了研究生,攻读免疫学。免疫学分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我主要从事自身免疫这一块研究。我一向钟爱免疫学,平时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免疫学书籍,而且研究生期间通读了各个版本的免疫学教材。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对我日后的临床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毕业后,我继续留在瑞金医院工作,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有了些自己的感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拥有扎实的临床技术,此外还应掌握一门前沿学科。具体说来,想要在研究上出成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接患者需求,把临床工作做好:同时,若要在临床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务必学好免疫学和病理学。


首先当一位好工匠


我一直秉承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基于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管理和临床研究的思想,带领我的团队以解决“难治、危重、复发”的皮肤疾病为攻坚重点。以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为例,我们发现临床上化疗会导致患者“好得快、复发快、死得快”:若不化疗,患者“好得慢、复发慢、死得慢”。两者权衡取其轻。经过论证,我们大胆摒弃了传统的化疗方案,采用靶向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203年,全国皮肤病学术会议对我们在这一疾病治疗方面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全国推广了该治疗方法。


另外,我的团队在银屑病以及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得到国内学界的公认。当然,我们的目标是用我们的智慧和学科优势,在本专业的某些领域,孵育出一两个国际前沿创新成果,弥补世界皮肤病领域的某些空白,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我们中国人的声音,确立我们中国人的话语权。


国家强调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倡导踏实务实、摒弃浮躁、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尽管我们在医学上有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但是确实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因此,一个医生首先能成为一名好“工匠”,就非常了不起了。这些年,我就是怀着“工匠”之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能把别人临床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获得患者和同行的认可,我觉得已

经非常心满意足了。


美玉来自打磨


临床工作中,我也负责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身为博士生导师,我希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我认为为师者,应识才、爱才、惜才。我愿为学生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培养出年轻的优秀皮肤科医生。为师者,责任重大也。


作为过来人,我也有几点求学的心得体会与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共勉。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然而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审视自己,多反省自己。任何一块美玉,都是从璞玉打磨而来的。


最后我希望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发扬历史优良传统,明确办学目标,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