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人说震旦事
作者:口腔系55届校友鲍鸿烈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9

口腔系55届校友  鲍鸿烈

 

 回忆把我带到了六十三年前……

 震旦大学是一所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而且是法国天主教所办,使人感到有点神秘色彩。

 1951年夏我参加全国统考,被震旦大学口腔系本科录取,有幸成为一名震旦人。当时校长是胡文耀,口腔系主任是沈国祚。站在震旦大操场上环顾四周,校景很美:大礼堂、红楼、伯多禄堂、博物館、宿舍楼等法式建筑,辉映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间。在长乐路上还有华丽优雅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后为向明中学,现已被拆迁)。

 进震旦后学了一年法语,震旦对基础课和实验课非常重视,当时组织学实验室在红楼地下层,每人配一台光学显微镜,组织切片很齐全,每次实验要求绘图示意图,当堂完成实验报告。人体解剖学由宋祥明、赵德锟、张家喻等多位教授分担。解剖学是形态科学,重在实验,每具尸体分左右两侧,每侧供两名同学自行解剖,当时尸体很缺,校方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同学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实验室开放时间较长,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动手操作。实验室还备有全身各部位的离体标本,制作精良,固定良好,如肺、肾血管树、胎儿透明标本、神经传导模型等教具,加强了直观教学,使较为难学的解剖学得以基本掌握。其它课的实验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我参加学校的写黑板报活动,医疗系的陈敏章同学是主要成员,他个子不高,戴副玳瑁边眼镜,显得稳重干练、谦和可亲。他的字写得端正有力,对板面设计、选稿编写等十分讲究,一丝不苟,每期出刊都倾注不少心血,使黑板报内容生动活泼、催人向上,受到同学们的青睐。由此,黑板报成为校园里的一个亮点。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震旦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上海牙专四家合并成立新的“上海第二医学院”。

 校址在震旦原地。这是根本性的巨变,使震旦融入到国立大学的行列,从而能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院系调整后,我们班迎来了新同学,总人数达47人,新老同学不分彼此,同窗共学,相处甚好。

 王善昌是我们班的班长、团支部书记,他关心同学、维护集体、热情大方、为人真诚,富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王班长结合当时形势,组织同学参加校内及班级的各项活动,内容包括团小组活动、文体、郊游、摄影等。在龙华、冠生园、黄家花园、复兴岛等地都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春假远足杭州,同学们欢声笑语雀跃在“天堂”里,小诗一首作证: 

 泛舟西子湖,嬉水十八涧;,争登北高峰,品饮龙井茶。

 那景那情、令人难忘。通过多项活动,使同学们陶冶了情操,加强了团结,提高了思想认识,促进了学习。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我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入团介绍人是医疗系的蔡汝祥同学。

 临床实习在广慈医院进行,此间有幸得到席应忠、张涤生、张锡泽、刘善学、许国琪、冯方连珍、乌爱菊、刘瑷如、邵家珏、周继林、邱立崇等众多名师的指点。使医技实践有了质的提高。

 在校四年,深受党和国家的培育和恩泽,心中萌生一个宏愿:“报效国家、服务人民”。1955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迈出了人生的重大一步。五十八年来辗转于铁路系统,退休于山西太原。

 思念震旦,赋诗一首:

 斗转星移五八载,

 置身他乡情未改。

 耳边常闻雄鸡鸣,

 魂牵梦绕我震旦。

 (注释)雄鸡:震旦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