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孺荪1907-1986),男,江苏苏州人。寄生虫学专家,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无锡普仁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科、苏州博习医院、苏南行署等处任内科医师、助教、主任医师、教授。1952年起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上海寄生虫学会理事长。

  潘孺荪教授早年主要研究流行病学,研制“无锡株Vi”菌苗,对当时无锡地区控制伤寒流行起了积极作用。四十年代初,他用乙肠镜诊断血吸虫病时,发现和证实血吸虫病患者的肠壁典型病变,揭示同一病变的各个不同发展过程,病变组织中血吸虫卵的消失和重现可作为病的复发特征,这些论点曾被英国Manson的热带病学(第15版)所引用。

  潘孺荪教授为当时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成员,负责血吸虫病临床研究小组工作,担任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在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上,首先提出血清及尿的抗血清环沉试验,又提出将间接血凝法发展为反间接血凝法,为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的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础,又为开展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研究确立方向。曾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人体寄生虫学》、合编《血吸虫与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之研究》、《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等。

  潘教授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荣获三等功臣。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工作者,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85年获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先进工作者。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二医民盟支部书记、上海市民盟委员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校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