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平台
发表时间:2014-06-17 阅读次数:
技术平台简介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实现对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时跟踪及非标记检测,能跟踪检测溶液中的分子与芯片表面的分子结合与解离的整个变化过程,实时检测各种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测定其结合常数,应用对象包括蛋白质、核酸、多搪、磷脂、小分子物、纳米粒,如信号传导和候选药物筛选等。
 
技术参数
1) 检测折射率范围:1.33-1.39;      2) 动态范围:1-70000;
3) 反应温控:4-45℃,样品温控:4-45℃;      4) 样品架:1.5 mL EP管、96孔板、384孔板;
5) 基线噪音:0.3 RU;      6) 检测灵敏度:100 Da;
7) 结合常数范围:103 - 107 M-1s-1;      8) 解离常数范围:10-5 - 5×10-1 s-1;
9) 检测极限:1pM;  
 
服务项目
1) 抗原-抗体亲和力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2)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表征;
3) 高通量小分子活性筛选;      4) 其他相关测试,如配体垂钓等;
 
正在服务项目(代表性)
1. 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32500);
2. 重要药用前景动物多肽毒素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2010CB529806);
3. 具有多靶点作用抗老年性痴呆候选药物XQ509的研究(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009ZX09103-077);
4. 集光动力治疗、化疗于一体的卟啉-聚己内酯纳米粒的设计及其多模式肿瘤靶向治疗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353);
5. K237-KDR介导隐形纳米粒“节拍式化疗”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2569);
6. 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节拍式化疗”调控乳腺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研究(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12PJD023)。
 
代表性结果
 
 
负责人:徐见容
工作人员:黄萌,郑兆浠
电 话:021-63846590*776939
Email:janker.xu@gmail.com


Copyright © 2012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