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原创小分子药物与创新中医药研讨会在沪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03-31

2025年3月31日,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海洋专业分会、上海市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联合主办的“原创小分子药物与创新中医药研讨会” 在上海中港汇铂尔曼大酒店顺利召开。作为“思源融创·博精并重”药物创新与临床药学东方会议的核心分论坛,本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外药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聚焦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天然药物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会议旨在搭建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与现代药物科学的融合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发展。

大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药学会理事长陈红专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郭澄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岳建民院士等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分子药物与中医药创新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路径。

开幕式由郭澄教授主持。林厚文教授致辞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自2024年创立以来,秉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宗旨,持续深化"医教研产"协同创新,在学科建设与成果转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此次研讨会依托百年交医学术积淀,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是推动小分子药物与中医药现代化融合的里程碑,林厚文教授呼吁与会专家充分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张卫东教授随后致辞,他从国际视角出发,阐述了“中国特色新药研发”的广阔前景,呼吁加强创新技术在中药小分子发现,新靶标与新机制研究的应用。张卫东教授希望借助本次会议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整合,促进中医药原创发现与研究。

陈红专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是国家医药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他指出,中医药与小分子药物的协同发展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基础-临床-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本次会议聚焦这一主题,旨在促进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陈教授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深化化学生物学,AI等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升级。

会议精心设置十余场主题报告及两场跨界讨论。岳建民院士以“重要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光介导的合成与修饰”为题,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意义和价值、天然产物研究的范式转变、新型生物活性天然分子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以三尖杉二萜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筛选与机制研究为例带来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分享。澳门科技大学朱依谆教授在《天然药物创制精准药学和炎症免疫创新药的发现》报告中,以血管衰老与血管损伤为例,介绍了团队在炎症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研究,强调精准药学在实现个性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四川大学秦勇教授围绕“复杂结构天然药物创制”,指出天然产物结构存在成药性骨架发现困难,天然结构难以直接应用的困境,介绍了长春新碱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的技术创新与ADC创新药研制的破局之道。南京圣和药业的王勇教授立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出应用西方医学基于物质的科学逻辑结合中国特色中医药理论解决临床问题,以通关藤注射液为例分享了中国特色药物创新的探索与感悟。

后续报告由武汉大学徐丹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刘文教授则详细分享了在乳腺癌治疗中针对精氨酸甲基转移酶从生化机制,致癌机制到靶向干预的研究体系,介绍了团队在肿瘤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的前沿成果。哈尔滨商业大学李文兰教授聚焦多种中药类雌激素样作用成分在乳腺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女性疾病中的机制研究和治疗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李洪林教授则详细介绍了AI在药物筛选和设计中的应用进展,具体包括AI加速有效活性天然产物靶标识别以及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方面的新成果分享。

下午的报告由广东药科大学张陆勇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王亚军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潘卫东教授带来《基于贵州特色药食用资源的创新药物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贵州特色药用资源的开发及活性研究。上海大学张川教授作了“丹参素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丹参素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结果与机制研究。夏春华教授作了“表现遗传学与肿瘤耐药”的专题报告,探讨了肿瘤耐药机制和潜在干预策略。讨论环节由武汉大学洪学传教授主持,党永军、平渊、喻翠云、严春艳教授参与讨论,共同探讨小分子药物与中医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后续报告由广西大学罗素兰教授主持。沈阳药科大学陈丽霞教授介绍了双靶点PROTAC研究案例,并提出PROTAC靶向降解组学新技术在中药成分靶标挖掘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郑俊霞教授则分享了利用天然活性成分研究平台进行凉粉草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成果。下午的讨论环节由中南民族大学付海燕教授主持,参会专家罗素兰、王立辉、曹霞、王少华、杨帆、周永军进行了分享讨论。

会议最后由郭澄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以“思源融创·博精并重”为核心理念,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小分子创新药物与中医药现代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呼吁通过更多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中医药和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迈上新台阶,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