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慢性病高发且“多病共存、多药联用”特征凸显的背景下,2025年6月5日,由上海市药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上海市合理用药宣传月系列活动—暨社区老年慢病高质量服务论坛”在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召开,本次论坛聚焦提升社区老年慢病高质量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老年慢病药物管理路径,以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服务,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一、致辞环节
论坛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林厚文院长主持,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生物医药促进处(科技教育处)的张宜民处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目前老年人群占社区就诊体约70%,社区作为慢性病管理的前沿阵地,其基本医疗的同质化管理尤为重要,需加强交流合作、共享资源成果,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随后,上海市卫健委药政管理处的倪元峰处长发表致辞,他强调老年慢病合理用药至关重要,要让百姓“不用药、少用药、用好药”,解决药物重整、相互作用等问题,以科普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以合作为基础,为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处的钟姮四级调研员致辞,她强调基层健康服务的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需将其作为基层慢病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并希望此次论坛能让临床药学研究及服务聚焦现存问题,让服务目标更加精准,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二、学术报告环节
学术报告环节由上海泰康申园康复医院朱莹副院长和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药学部李文艳主任分别主持。

上海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须华峰一级主任科员以“预防为主,医防融合,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题,介绍了上海市四大慢病的现状,在体系与机制构建上打造了医防融合、全专结合、分级整合的慢病全程管理服务体系,并在过早死亡率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的顾智淳主任药师聚焦老年共病与多重用药场景构建管理框架,研发了数字循证技术,提出证据污染防控方法。未来将通过数据融合、智能赋能、循证驱动打造老年多重用药智慧管理新体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衰科韩薇主任围绕“北蔡社区心衰患者队列的建立和管理”为题,以基层视角揭示心衰队列管理的真实挑战,依托队列数据提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如心衰指南空白、共病关联),呼吁多方协作以数据驱动管理优化与学术突破。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整合办公室彭红艳主任介绍了浦东社区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管理多中心队列建设,该研究聚焦社区糖尿病管理痛点,旨在完善循证证据规范患者管理,构建了本土化的适宜的血糖管理新模式。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神经内科李云霞主任以惠南社区老年脑健康队列建设和管理为题,揭示了老龄化社会下面临的神经健康危机,强调通过社区队列的全周期数据采集、多学科技术整合创新等体系, 为脑健康防控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参考。
三、讨论环节
最后的讨论环节由上海市卫健委药政管理处的朱晶一级主任科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张弛主管药师分别主持。

第一场讨论嘉宾来自宁波市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孙烨祥、仁济医院药学部的施芳红、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曹亚军、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周志刚、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文斌、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成熙共同围绕如何提升老年慢病高质量服务水平、强化医防融合在慢病管理中的协同效应展开深入探讨。

第二场讨论嘉宾来自上海申园康复医院的刘夏、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徐畅、西安交通大学的陆姣、静安区中心医院的李光慧及仁济医院药学部的潘忙忙和万旭,他们就如何优化老年慢病合理用药的策略与实施路径展开探讨,为提升用药科学性、优化管理流程及强化科普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框架。

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推动老年慢病管理高质量服务的进一步提升。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未来慢病管理将紧扣“健康中国” 战略导向,锚定 “数据驱动精准化、全专融合一体化、服务模式本土化” 目标,夯实社区作为老年慢病管理的 “前沿阵地”,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老年健康管理 “上海样本”,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智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