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事报交大医学院专版】将一流医学院建设写在服务健康中国的征程上
2018-09-19 浏览( 来源:组织人事报 
 撰稿:毛启蒙
 摄影:

  编者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主动服务和全面对接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探索高校和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发挥医学专业优势,通过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党建对医教研管以及人才引育管用各项工作的引领,着力体现党建工作统领和促进事业发展的政治优势,为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稳步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健康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迈进新时代,要进一步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开展可转化的卓越医学研究,提供最精准的卓越医疗服务,厚植有情怀的卓越医学文化,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索“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建设之路。

  ● 大医×小医:“双师联动”倍增立德树人“医平方”效应

  “大医×小医=?”交大医学院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中,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针对医学教学周期长、学业重和阶段性强等特点,聚焦“95后”医学生渴望得到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个性化指导需求,交大医学院及其医教系统率先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启动实施本科生“双师联动”工作机制,即在专职辅导员外,再配备一名医教研管等岗位带头人任班导师。截至目前,已遴选出以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陈国强领衔的134名各岗位带头人成为医学生班导师,直接全程参与医学本科生培养。其中,不乏973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特聘教授,有身兼科研、行政要职的学院院长,有医学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有兼具临床、教学重任的主任医师,还有优秀的“80后”海归科学家及科研新秀。

  以“双师联动”为驱动,附属瑞金临床医学院就开展了“对话卓越医生”活动,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开展了“遇见·传承”主题党日,搭建起“大医×小医”的“医平方”,而“医平方”的谐音,则又代表“大医”“小医”近在咫尺的“一平方”空间,“小医”可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生活等问题向“大医”提问,而“大医”则由众多深受学生欢迎敬佩的临床医生专家“大咖”组成。他们或讲述医路经历和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的人生感悟,或直面医患关系和医生职业发展困惑,鼓励“小医”为了医学理想,克服困难,勇于开拓。

  围绕“医平方”做文章,交大医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读、说、演、学、行”全景式活动思政形式,精心策划打造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王振义》,邀请顶尖医学教育学家、医学科学家、政策与法律专家和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推进《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改革,推出“我把青春献白袍”系列讲座、“柳叶锋情”外科节等众多活动思政育人载体,由“大医”向“小医”讲授中国卫生健康国情、世界卫生健康发展趋势以及医学人才时代使命等“大势”“大道”,旨在打造一个全方位全要素的立德树人“培养皿”,把医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用的“多能干细胞”,使悬壶济世的担当、高超精湛的技术、团结合作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健全丰满的人格成为医学生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

  “双师联动”实施7年来,交大医学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发挥好班导师等“大医”群体专业特质,加强医学生专业指导,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引入思政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效结合,提升学生问题导向意识及知识整合能力。二是以离退休老同志这个特殊“大医”群体组建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发挥他们理论学习、人生阅历、教育方法和师表风范等专长优势,以开展党课教育当好医学生思想进步“引路人”,以审核入党材料、担当入党答辩面试当好党员发展“把关人”,以发挥传帮带作用当好思政工作“接力人”,以解决各种困难当好学习生活“贴心人”。三是将辅导员纳入“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落实“四维培训体系”,助推辅导员向高层次、专业型、全面型和特长型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对活动思政的推动作用,七年来,这支队伍在班级融入、文化建设、职业体验、科学研究、人文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验式培训、参观考察、专业技能等十个方面共开展各类活动700余项。由此,集聚起了一支以思政教师为主体、“双师联动”和党建特邀组织员为补充,思想素养、专业背景、职业精神和青春活力兼备的立德树人工作队伍,倍增了全员协同立德树人的“医平方”效应。

  ● 医学师资和人才一起抓,打造人才工作“特区”与“高地”

  2016年,交大医学院对标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30 条”,出台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任实施办法》,2017年进一步按教师、科研、实验技术以及思政教师系列分类制定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明确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分类指导多元评价、科学制订职称申报条件、优化完善岗位职务设置、改革职称评价考核方式等五个导向。

  立德树人方面,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评奖评优首要标准,开展“九龙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奖”“上药杏林育才奖”“三十年教龄荣誉教师”等评审表彰,树立师德医德典范,传递教书育人正能量,面向整个医学院系统,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研究生导师与海外归国教师的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教书育人的意识能力。职称聘任方面,打破学历、资历和年龄限制,向爱校敬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特别是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具备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最大限度激活青年人才发展潜能。

  同时,交大医学院通过在基础医学院建立“人才特区”,在上海市免疫学所建立“学术特区”,以制度创新与资源配置整合,重点推进师资人才引育管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人才特区”可自主招聘师资队伍,通过《基础医学院特聘教职暂行办法》《基础医学院人才引进试行办法》《基础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推行更加积极、开放、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育机制。“学术特区”则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邀请有国际声望的知名科学家参与人才评价。2016年邀请了7名国际著名免疫学专家,围绕科研方向的国际前沿性、科研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学术影响力、青年人才培养、对学科的服务与贡献、实验室和团队间合作等方面,对免疫所学科带头人进行了针对性评估。依托“特区”体制机制创新,交大医学院还推进了本土优秀人才与引进人才发展通道与薪酬体系并轨,将本土优秀人才纳入协议工资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放眼全球引育人才,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人才活力,不仅是交大医学院作为医学专业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引领医学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据统计,截至目前,交大医学院已汇聚一支由17位“两院”院士、14位不同国家科学院院士、13人次国家973首席、23位长江学者、30位国家杰青、766位博导和1199位硕导为中坚力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交大医学院坚持师资队伍和人才工作一起抓,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博士后培养和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有益于科技创新的范式和体系,不断形成了与人才特点相匹配、与院系发展相适应的层级合理、激励充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以激发师资人才队伍活力释放了内生办学活力。

  ● 将党管人才的实效落实到助力健康中国精准扶贫征途上

  提到“组团式”医疗援疆,不能不提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时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的吴韬。

  2013年,针对喀什二院当时整体设备短缺、医技力量薄弱、管理机制落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思想盛行等问题,吴韬大胆提出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思路。次年1月,喀什地委、行署决定由吴韬任喀什二院院长兼法定代表人,上海援疆医生任科室负责岗位,整体介入医院管理建设和创“三甲”工作。2015年1月,二院以自治区所有参评医院第一名成绩,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据自治区卫计委2015年底统计,喀什地区患者到乌鲁木齐看病的医保报销比例下降了30%,而这30%中的80%,都去了喀什二院。令人振奋的发展和数据,饱含了吴韬等援疆医生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倾心付出。近年来,以喀什二院为中心,进一步形成了“大组团”带“小组团”模式,即以上海对口支援的喀什二院为中心节点,形成上海后方——喀什二院——上海对口支援叶城、泽普、莎车和巴楚四县的南疆医联体平台,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努力实现“疾病早发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地区”的目标。

  在雪域高原日喀则,同样跃动着交大医学院精准扶贫、助力健康中国的医者仁心。去年7月,随着附属仁济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签约仁济医院西藏(西部)泌尿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上海三甲医院与日喀则共建的“8+1”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中,交大医学院系统已占到5家。近年来,交大医学院系统按照精准对接、压茬轮换,迄今已派出23名来自瑞金、仁济、新华、儿童医学中心等重点医院、重点科室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克服地理条件带来的高反不适,组成“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医学论坛、技术引进以及人才培育的柔性援建模式。去年5月26日至6月2日,交大医学院在海拔3836米高原的日喀则举办两院青年医学论坛,与会青年医生同援藏医生一起,为当地300多人次群众提供了义诊,并针对高原紫外线强、眼病高发等实际,集中系统最强眼科力量,举行了“睛益求精”眼科青年医师(西藏日喀则)培育项目推进会,力争为日喀则培育一批眼科人才。通过一系列援藏措施,有效提升了受援医院发展水平,助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今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

  除新疆和西藏外,交大医学院系统还面向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援建,按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输血不如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理念,加强受援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和能力素质建设,培养科学的治疗理念,以实际工作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附属新华医院长期对口支援云南省龙陵县人民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长期对口支援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按照“帮扶一家,辐射一片”目标,推进“巡回义诊”送医下乡,到乡镇、村寨,甚至山间田头,走山路、吃简餐,辗转山区乡镇卫生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指导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显著缓解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让当地患者足不出户就得到最好的医疗照护。

  ● 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将健康服务送到市民百姓家门口

  “食定量,清淡鲜,生冷炸,莫沾边”,提起“思南健康学堂”,黄浦区的爷叔阿姨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交大医学院的年轻医生每个月开课,讲的都是生活里经常碰到的生活健康知识,还有慢性病如何调理,特别实用!”

  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遍布上海全市,不仅将医者仁心送到了祖国边陲,更是将医疗服务触角延伸到了街镇、社区、里弄、农村、部队。作为区域化医疗服务的品牌项目,“思南健康学堂”从2015年8月由交大医学院同市卫计委、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创办,并于2016年6月升级为“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子项目,目前已成为一个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健康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将人文与医学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结合,既为市民轻触指尖接受健康服务提供了便利,又开展了学雷锋义诊等线下活动,零距离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在交大医学院整合系统各方资源基础上,嘉宾邀请方面已突破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界限,众多上海乃至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知名专家或权威人士都来到“思南健康学堂”主讲疾病诊疗、营养保健、卫生预防、医患沟通等方面知识。截至2017年12月,活动已开展41期,参与4300余人次。传承学校医者仁心,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奉献在雪域高原、南疆基层和彩云之南,服务在广大市民最需要的地方,交医人将服务人民对健康体魄对美好生活向往书写在大地上,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融入了交大医学院的血脉里。

 

 

学院快讯

  医学院“组织员素质提升计划”专题培训举行
  医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大赛护理学院开赛仪…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