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英五LINK见习随记
“转眼就要进临床轮转,真的十分紧张”,我总觉得我学得还远远不够,甚至难以想象我接下来就要真的开始照顾病人、开始写医嘱开药、开始在脾气各异的病人身上做检查。这种种的担心,在经过link课程,尤其是第三周急诊科见习的熏陶之后,似乎都得到缓解。未来实习生活的轮廓似乎变得明朗了一些,饱满了一些。
每天早晨交班,急诊科老师们都是来得最早的。交班时为了表示尊重,座位留给通宵忙碌的值班医生、怀孕的沈老师和主任们坐,其他人都呈圆形排开站在周围。急诊留观的这么多病人,厉害的高年资医生们都可以一一记住这些病人的情况,连每个病人的检验结果异常值都能轻松说出。交班之后查房,要站一个上午,作为一群小白菜,我们很快就腰酸腿疼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了,不由得感叹老师们辛苦却无比认真,在我们眼里顶得上一周下肢健身计划量的活动之后,老师们仍然耐心地一床一床查看病人,解答病人的和我们的疑问,更新诊疗计划。其实,这些辛苦与收获相比,真的不算什么,这一周我不仅收获了很多知识,还有机会真的去跟着一位患者,随着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不如随我一起了解下吧:

那是入科的第一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听出了分管的床位患者的右下肺的湿罗音,老师又让我们翻阅移动电脑端研习了这床患者两周前后的ct,对比之下,上周日的ct里两肺的大量渗出已经多多少少被吸收了,可她还是有些萎顿。我想用这位患者的病例写大病史,并打算亲自上手给她做个病史采集和呼吸系统的查体。跟陆老师说了我的想法之后,急诊科带教陆晓晔老师表示支持:“这名患者辗转入院,又没有家属陪护,住了这么久院肯定会有点郁闷。你如果能多去关心关心她,她说不定就会心情好一点,这样也有助于她身体恢复。对于一个肺部感染的病人,你可以着重问问她的暴露史。”
心动不如行动!晚上回宿舍翻书复习了肺部感染相关的知识之后,第二天我就拿着小本子去找患者问病史了。我发现这位患者的暴露史确实十分值得重视—她在一家芯片工厂做保洁工作,常被消毒液的气味呛到,也就是说,她面临作业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二重危害。而且,她的家人也有吸烟史、哮喘史和肺结核史。陈婉珺老师肯定了我追问补充病史的价值,并让住院医生在出院小结里写上“工作时做好防护”的建议。我还发现,当我在口罩下向患者友好地露齿而笑的时候,患者也会回以笑容。虽然不清楚患者是怎么看出来的,但这种双向的微笑似乎让患者感觉好了很多,我也从忐忑转为放松。
之后的几天里,我给患者做了完整的胸部查体,并每天都找时间去看看患者的进展。到了周五,患者果然有所好转,准备出院了。大约是因为她儿子来接她,患者看上去面色红润,十分欢喜,笑着跟我道别,我赶紧嘱咐她出院后再去上班要注意戴口罩。
这一周用陆老师的话说真是赶巧,什么罕见的情况都被我们碰上了。有遗憾而无奈的死亡病例,有破裂危险、请医生来做床边经皮穿刺引流、脓液呈拿铁咖啡色榴莲味儿的11×10cm肝脓肿,有让人不敢确认的巨大肺大疱,有症状几乎完全吻合课本描写的疑似干燥综合征,有病情进展迅速但病因扑朔迷离的中毒性巨结肠,还有许多反复健康教育无果、不听医嘱偷偷跑去小花园吃甜食抽烟的慢性病加重病人。说起来是一个个白纸黑字的诊断,可在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则是一个个生动的病人形象,他们性情千差万别,病情有轻有重,但是都无一例外地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关怀。他们眼里的我们并不是稚嫩的实习大学生,而是真的能帮助他们的专业医生。我们也早就把这些病人当做是自己管的病人,总想着下周还要回来看看他们怎么样了,有没有确诊,有没有好转出院。更别说急诊的老师们对我们的照顾和信任,陆老师、陈老师、刘老师、叶老师、沈老师、于老师、林老师,对我们严格而亲切,给我们上丰富多彩的小讲课,带我们外出参加论坛,同时也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自由出入病房接触病人,忙碌之中仍然愿意细致地为我们解决各种困难,还有住院医生学长学姐们,都天天被我们跟在身后问东问西,但从来都是耐心地手把手教会我们。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

见习经历中,听过了摩擦气球一般的干罗音、啵啵啵啵的湿罗音和扑簌扑簌的二尖瓣返流心音,亲眼看着采集病史的病人好转出院,从啥都不会的小菜鸟见习医生成长为稍微有点见识的实习医生,着实非常有成就感!想想最开始,白大褂对我们这些医学生来说只是一件轻飘飘的制服,代表了交医学生的荣耀;后来渐渐地,它变为进入仁济医院的必备装束;到现在,它开始有了份量,是获得病人信任的基础;在将来的实习阶段,我相信这件白大褂会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揭示医生的使命,并且见证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