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号下午,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在仁济医院(东院)干保楼二楼国际会议室举行了“医生的社会责任论坛”(social accountability forum),探讨“当今社会中医生的角色何为”(the role of physicians in today’s society)这一主题。 这是一场由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19级英五班的学生们主持的论坛,邀请了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疗行业从业者前来与19级英五班的学生面对面对话。

本次论坛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环节,由张晋担任主持,袁可迪、茅欣怡、杨熠作为19英五的学生代表们讨论了对未来的医生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期待。学生们分别从医生应当具备专业素养、健康宣教的任务、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全球化视野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袁可迪同学认为医生首先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因为医生拥有广博的健康专业知识,也有义务将所知以一种能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宣扬、传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居民、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茅欣怡同学认为未来的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应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是对患者整体健康的尊重与维护。她分享了自己作为牙病患者就医的经历,换位思考,也为同学们未来行医提供了反思的窗口。杨熠同学认为在全球健康的背景下,未来的医生应具备合作的能力,学会如何和医疗系统中的其他人员合作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使我们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在第二个环节中,联合医学院邀请了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三位医生:Bigatti医生、Eva博士和葛恒医生来与同学们分享他们对于医生之社会责任的看法。
Giuseppe Bigatti教授是意大利著名的妇产科医生,主要从事妇科腹腔镜和宫腔镜的临床工作。他在临床实践中研发的宫腔镜操作系统IBS目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精准的宫腔镜治疗方法。Bigatti医生对比了医学生对未来社会责任的期待和由临床经验实践得出的结论,向同学们传达了“病患才是医者的责任的中心”。Eva博士从她在AI-医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同学们面对当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迅猛增长的知识体量可能会有的焦虑,提醒了同学们作为未来的医生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时刻牢记病患才是同学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这无疑很好地回应了19英五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扰。葛恒医生作为仁济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也和同学们分享了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经历。在抗疫的战场上,医生又多了一层“战士”的社会角色,面对未知的疾病,即使有所畏惧,但在祖国需要的时刻,也要毫不犹疑地“上阵杀敌”。

第三个环节展现出医生与医疗相关领域其他“角色”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联合医学院邀请了Francesca Severino女士、张侃医生、徐迪护士以及Bigatti医生的妻子Daniela Lannelli女士来与同学们分享各个不同医疗角色在整个医疗系统中的作用。Francesca Severino女士是仁济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一支笔、一把刀”是对当代医生的普遍要求,一把刀是指优秀的临床技术、一支笔则是指科学研究。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科学,一门直接面向“人”的学科,临床医生也有责任将临床经验转化为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创新,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使人民有机会获得更适切的医疗服务。张侃医生是来自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的社工,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长期的照料和随访,并帮助患者后续更加顺畅地融入社会。徐迪护士来自仁济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她的一句话令学生印象深刻:“What nurse can do is small, but we are not small”。护士、社工也是医疗行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共同承担着为每一位病患提供更全面更贴心服务的职责。Daniela Lannelli女士作为医生家属向同学们阐述了作为家属应该给予医生的关心与无条件地支持。同学们借这一次面对面的对谈,了解了各个医疗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他们在新时代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和挑战。

这场论坛让19级英五的学生们拥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背景对话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医疗工作者在当今社会的角色是多元多样的,但同时仍旧是以病患为中心的(patient-centered)。每位嘉宾多年的工作经验都化作谆谆教导,每一次对话都漫溢着医疗工作者的情怀、使命和担当,让同学们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医生,应当时刻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也要肩负起多重的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灵魂碰撞,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医生”这两个字所面临的责任。愿同学们怀着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上下求索,成为有灵魂、有温度的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