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全书简短精练,又生动活泼;思想深刻,又富有新意。学习《之江新语》,我认为至少有三个特色:意蕴深刻、观点鲜明、语言隽永。 一、意蕴深刻 《之江新语》最大特点是在300至500字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学习《之江新语》,感到特别亲切,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之后一系列讲话中的新观点、新论述、新理念,在《之江新语》中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一些雏形和影子。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之于《文化是灵魂》;“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之于《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等。 二、观点鲜明 观点鲜明来自与时俱进,认识深化。《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针对当时浙江省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之风,提出调查研究的目标要求,很有指导性。《做人做事要力求浮躁》则告诫干部需要志存高远,力戒浮躁。这类评论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晤谈、引导;不是泛泛而谈的空发议论,而是有着敏锐的现实观察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政治引领力。 三、语言隽永 《之江新语》除了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外,语言精练、隽永也是一大特色。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经常融会名言典故,笔到意到,恰到好处。如强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引用《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提倡坚守从政道德,引用《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胜枚举,运用娴熟,言之成句,持之有理。《之江新语》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汲取、提炼群众语言。著作中既有古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又有群众语言“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不仅勤勉而为、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是,“文合为时而著”,在工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用思考推动工作。不论是弘扬优良文风,还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016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