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结合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技术在我国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中医药文献数据,促进典籍电子化,经九十年代开启中医智能辅助诊断与学习系统,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直至2015年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指出,“重点发展中医诊疗装备,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推动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规模化发展”,中医智能化诊断技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加持下,愈发彰显传统中医在技术创新中焕发的蓬勃持久的生命力。

2025年4月30日,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李福凤教授应邀莅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并做题为“中医智能化诊断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报告。李教授长期深耕中医四诊数字化、智能化研究领域,由她参与研制的中医四诊仪被选作为“火星-500”地面模拟仓内航天员健康信息采集、分析的唯一中医设备。
李教授的报告从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医四诊信息智能采集与融合方法、诊断设备开发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信息融合、模型可解释性是中医智能诊断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中医四诊技术缺乏标准体系和数据采集分析规范,针对这些瓶颈, 李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多学科团队长期合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临床应用为需求,创新性构建了中医四诊诊智能化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中医舌象、面象和脉象数字信息检测分析技术和相关数据库。

团队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建立中医四诊信息实时采集的标准化、可视化方法,开发舌、面部图像颜色高还原度的技术、实时获取技术和可穿戴脉诊信息采集技术,实现舌、面诊图像和脉象信号的标准化采集、传输和云存储;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建立舌、面、脉诊特征分析方法与分类标准。此外,李教授还构建了中医云平台和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病证算法模型,应用于慢性肾衰、慢性乙肝、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等五脏病证分析;基于专利技术研发的“云+端”的中医智能镜和开发完成的慢性胃炎、糖尿病的中医智能诊疗平台,贯穿诊前、诊中、诊后,这一创新的中医健康服务模式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基层中医智能化辅助决策诊疗。

通过李教授的报告,与会者切实感受到中医作为国之瑰宝,在现代医学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场景之下,仍历久弥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