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连续四年将“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规范预防率”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重要内容。VTE是肿瘤患者除肿瘤进展外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外科围手术期非预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癌症和手术两大危险因素,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VTE发生率高达10-30%,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术后VTE规范预防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探索切实可行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在结直肠癌术后VTE防治领域的综合能力。
2024年8月23日,由林厚文院长领衔、顾智淳副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的《结直肠癌术后VTE药物预防研究:一项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正式启动。该研究项目旨在收集结直肠癌术后患者VTE评估、预防、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基础数据,构建全国的结直肠癌术后VTE药物预防数据库,基于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探索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术后VTE药物预防策略。
项目启动会合影

项目启动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皎教授为启动会致辞。她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搭建的研究平台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组建的抗凝药师联盟表示赞赏。她强调了作为国家医疗质量改进的关键目标之一,VTE规范化防控的重要性,而践行科学规范的VTE预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钱皎教授对仁济医院临床药学团队在抗凝领域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临床药师能够主导200家分中心共同协作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实则不易,期待项目能够顺利执行,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加客观和科学的临床证据和治疗策略。

钱皎教授为启动会致辞
专题报告
顾智淳就构筑区域抗凝药师联盟,拓展抗凝研究新领域的主题做了精彩报告。他指出药物滥用和药害事件已导致药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民健康的巨大损失,我国重大疾病药物治疗形势严峻。如何“选好药”和“研好药”是提升慢病药物治疗水平的核心问题。由林厚文教授、周国华教授和吕良敬教授聚力形成的“面向重大慢病的循证、精准用药、新药临床定位技术体系”逐步完成。该体系下设抗凝、内分泌、风湿免疫、肿瘤等6大慢病亚专科、协同精准用药团队和新药定位研发团队共同聚力提升慢病科学用药水平。以抗凝亚专科建设为例,林厚文教授和吕迁洲教授率先组建上海抗凝药师联盟和长三角抗凝药师联盟,并持续推动全国区域抗凝药师组织的成立。经历10年深耕,围绕抗凝用药证据不充分、血栓出血风险不平衡、抗凝患者管理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已形成了集个体化用药决策制定、抗凝用药循证评价、抗凝新技术开发应用、抗凝治疗服务模式的整套抗凝管理体系。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等5项循证关键技术,形成抗凝药物循证证据链,提升抗凝药物循证证据等级;自主研发集个体化用药风险评估、最佳治疗方案推荐、药物剂量精准预测、药物不良反应预警的合理抗凝决策系统,形成了本土化数据驱动的精准用药范式;建立了医患共决策抗凝管理模式,推广至30家社区医院,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用药出血风险。房颤抗凝研究获3项国际临床指南引用,体系获得全国规范抗凝先锋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外科住院患者血栓风险高达86%,亟需探索外科血栓科学化管理新领域。为强化原始创新研究布局,林厚文教授领衔成立的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持续探索“组学导向的血栓性疾病标记物发现和管理新策略”、“新型抗凝药临床定位新范式”等新领域,不断推助抗凝亚专科的高质量发展,践行“饮水思源、融合创新”的临床药学院院训。

顾智淳副主任作专题报告
沈男男对《结直肠癌术后VTE药物预防研究:一项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该项目计划纳入全国200家中心的1000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集VTE评估、预防和随访等关键环节信息,构建一个全面的CRC-VTE药物预防数据库,明确现行VT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关键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药物预防策略。目前,该研究已顺利纳入180家中心,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为了确保数据管理的规范性,项目组开发了专属的电子数据采集(EDC)系统和数据录入表格,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另外,沈男男还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人群、病例入组、研究数据和伦理要求等关键内容。她强调,该项目是由药师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研究,旨在以药师的视角去评估VTE预防的现状,为全国各家单位践行药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助力,培养临床药师的临床研究能力。此外,作为主中心研究单位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参会支持、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等方面为各分中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福利。参与分中心将获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颁发的临床研究优秀单位荣誉证书,并将遴选符合要求的优秀研究单位参加CRC-VTE路径建设和验证研究,进一步提升药师的临床研究能力。
沈男男副主任介绍研究方案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崔虓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王岩副主任、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杨琳副主任参与了此环节的主持与讨论,并对这项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对药师主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表示了支持,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提出了新的期许。
崔虓主任、王岩副主任、杨琳副主任参与主持与讨论

讨论环节氛围热烈。来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的芦小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的李婷、太原市中心医院的马医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古嘉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孙未、苏州市立医院的刘纯、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戴梦飞、浙大四院的诸梦露、上海仁济医院的胡朦、代浩然、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冬莲等,针对项目的患者入组标准、研究方案、伦理审批、VTE风险评估的规范性、数据录入规范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提问与讨论。讨论中,各位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见解,并就如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伦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讨论环节

来自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韩璐副主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严颐丹主管药师、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陈博雅主管药师、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的周凌云副主任药师主持了该讨论环节。
韩璐副主任、严颐丹药师、陈博雅药师、周凌云副主任主持讨论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林厚文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林院长首先对所有研究分中心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他们在结直肠癌VTE项目中的努力表示了认可。他强调了开展以临床药师为项目负责人的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这不仅是对药师专业能力的肯定,也是推动临床药学研究新领域的重要途径。林院长指出,项目主中心秉持开放和支持的态度,对各参与分中心给予充分的尊重,各分中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疑惑,可以随时联系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咨询和解答,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外,林院长提到,通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能够将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能够解决实际的医疗问题,也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启示和动力。他鼓励大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以期在抗凝领域涌现更多的创新思路和科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