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上海抗凝药师联盟会议在上海浦东丽晟假日酒店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上海抗凝药师联盟的现状和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多位业界权威专家,深入探讨抗凝药物管理的最新进展与临床科研的发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林厚文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吕迁洲教授联合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开场由林厚文教授主持。吕迁洲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联盟自2021年成立以来的卓越成就,特别强调了联盟在促进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联盟已成为推动该领域创新的核心力量。随后,上海市药学会刘丙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表致辞,赞扬了上海抗凝药师联盟在抗凝药物管理方面的贡献,并强调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联盟的成立不仅是推动药学门诊服务的起点,还为抗凝药师群体提供了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及医院的平台。



本次会议分为三个部分:专题报告、成果分享和讨论环节。
一、聚焦前沿——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的专题报告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林厚文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张岚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刘学波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戴宇翔教授分享了抗血栓药物的发展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张岚教授在会上回顾了国内外静脉及外周动脉抗栓领域的探索与发展,重点介绍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临床研究及循证证据。她总结了这些证据如何推动动静脉抗栓领域指南的更新,指出NOAC现已成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首选治疗药物,并且适应症扩展至儿童VTE、肿瘤相关VTE、置管血栓和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等特殊群体。此外,NOAC的应用已扩展至动脉抗栓领域,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NOAC用于下肢动脉疾病的全程管理。张教授还提到,NOAC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更广泛的真实世界人群中得到前瞻性验证,并介绍了仁济医院建立的外周动脉疾病术后抗凝数据库,邀请同行开展未来的合作研究。

刘学波教授强调,心脏科医生在抗栓治疗中始终权衡利弊,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在抗栓治疗中,特别是抗血小板与抗凝联合治疗时,必须充分考虑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特点,适应复杂的临床情境和个体化需求。刘教授认为,临床疗效的数据源于药物与病理生理结合的变化,药师在抗凝治疗的药效测定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希望能够加强与药师的合作。

戴宇翔教授的专题报告题为《全球血栓管理循证与实践进展》,他分享了抗凝药物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心脏支架术患者中的应用新进展。戴教授回顾了抗凝药物从多靶点到单靶点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NOAC在这些特殊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强调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在泛血管领域中的密切联系。他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满足高出血风险、肾功能不全及合并多种并发症特殊人群的需求,XIa因子抑制剂或将成为新兴治疗方向。

二、立足当下——成果分享
本次会议的区域成果分享环节汇集了上海各大医院的优秀药师代表,展示了不同区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李晓宇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卞晓岚教授担任主持。


浦东新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顾智淳副主任药师代表浦东新区九家联盟单位汇报了近年来的抗凝工作进展。仁济医院在构建面向血栓性疾病的抗凝药物治疗管理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在抗凝药物治疗的科学循证、真实创证和规范用证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顾智淳还介绍了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在抗凝药学监护转诊方面的工作、浦东医院的抗凝药学科普宣传、东方医院的VTE智能防治管理、曙光医院对抗凝药物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浦东人民医院的多学科协作VTE防治、第七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抗凝管理、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童抗栓药物治疗,以及花木社区医院的社区房颤专团队管理。最后,顾智淳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在外科药学与社区药学抗凝领域的多项最新研究进展。

徐汇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梓药师汇报了徐汇区共五家中心的工作进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抗血栓药物领域开展多科室协作,涵盖多病种,成功申报多项课题并发表40余篇SCI文章。龙华医院将VTE风险评估和药物预防实施率作为院内质控的重要指标,深入开展临床实践。徐汇区凌云社区成立房颤联合门诊,提供“医-药”联合诊疗服务,建立患者信息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围绕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展开研究,比较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效果。上海市胸科医院的血栓多学科团队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抗凝精准用药专家共识,并研发了个体化给药工具SmartDose,在全国10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累计提供15384例服务。

黄浦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年喜药师分享了黄浦区四家单位的实践经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院推出抗凝MDT门诊,持续完善宣教和随访体系,连续七年荣获“特色门诊奖”、“全国科普大赛二等奖”和“房颤管理创意奖”,并获得院校级课题两项。瑞金医院着力于特殊患者的抗凝个体化监护,嘉定分院自2022年起建立了肺栓塞联合药学门诊。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设立抗凝专科药师,负责相关药学工作,并参与《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患者抗栓药物治疗策略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启用VTE智能评估软件系统,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智能提取病历文档和检查结果,进行VTE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

杨浦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皎副主任从医教研三方面分别汇报了杨浦区四家医院的工作进展。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多学科抗凝治疗管理和抗凝药师门诊,负责药学教学与临床药师培训。近三年获国自然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及参编专著。新华医院开设抗凝药师门诊及多学科抗凝药师会诊服务,医院还参与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创建临床药师抗栓药物治疗服务岗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房颤医药联合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管理,服务房颤患者2245人次,荣获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的“房颤管理创意奖”和“房颤综合管理先锋奖”。市东医院参与创建了全院VTE基层防治中心,负责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药物管理,医院参与《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人群中的临床综合评价》项目。

虹口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琴副主任介绍了虹口区两家单位的抗凝成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多学科临床药师组成的抗凝药物治疗管理团队,开设心律失常房颤专病医药联合门诊。药师参与围术期抗凝管理、个体化精准用药服务、科普宣教,并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静脉血栓防治中心、临床路径管控和专项点评,VTE预防抗凝药物合理性提升至96%;提供门诊咨询、住院药学服务和个体化指导;组织抗栓药物培训和科普宣教,并申报研究课题。

长宁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苏瑞药师介绍了长宁区两家医疗中心的抗凝工作进展。上海市同仁医院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内嵌VTE风险评估表,开展VTE和出血风险评估。抗凝药师负责相关科室的抗栓药物会诊和基因检测,提供精准用药依据。同时,设立社区房颤抗凝联合门诊和药学咨询门诊,药学门诊覆盖全区十家社区。海军第905医院参与编撰《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及预防指南》,并依托电子病历系统内嵌的VTE评估模块及审方软件实现抗凝药物的精细化管理。

普陀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亓展药师汇报了普陀区三家医院的临床抗凝实践经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建立药学抗凝门诊;利用床旁即时检测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通过“纺一药师在线”平台,实现患者居家期间的主动管理。普陀区中心医院医院自2018年开设药学抗凝门诊以来,已接诊3200余人次。同济医院医院通过多个角度完善抗凝管理,包括会诊、药物浓度监测、特殊人群抗凝治疗管理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抗凝服务。

嘉定区瑞金医院南翔分院郭玉姝副主任药师介绍了嘉定区三甲医院的抗凝工作成果。嘉定中心医院的特色在于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抗凝科普宣传。嘉定中医院重点开展了华法林临床应用的调查与分析。嘉定区南翔医院的抗凝药师积极参与病历讨论和会诊,并设立了抗凝药学门诊,利用MTM用药软件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

闵行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于燕药师总结了闵行区两家医院的抗栓经验。闵行区中心医院建立了基因检测指导的抗栓药物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将抗凝服务延伸到社区,举办“院内-社区抗凝治疗药学监护”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获得上海市卫健委临床研究面上基金、青年基金,闵行区卫健委基金及院内课题等多个抗栓项目的资助,发表抗栓方面的SCI论文5篇。

静安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春来副主任介绍了静安区六家医院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血栓相关基因检测,包括CYP2C19代谢酶基因检测、静脉血栓高危基因检测以及SERPINC1、PROC、PAI-1和MTHFR基因检测,共服务13000余例患者。静安区闸北医院依托上海市VTE防治联盟召开院级启动会及青年医师沙龙,扩大药学服务的影响力。华东医院的临床药师协助完善院内VTE防治体系,提高抗凝预防率。华山医院药师参与膜性肾病MDT门诊及随访,提供抗凝药物咨询和教育;参与多中心研究项目;发表3篇血栓信号研究文章,推动FDA修改帕博西利药品说明书;获得血药浓度检测专利并获奖。

区域成果分享展示了各区在抗凝药物管理上的积极探索与应用,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参考资料。
三、集思广益——讨论环节
专题讨论环节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陶霞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深化临床与药学的协同合作,推动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发展”以及“抗栓药物临床研究与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展开了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颜明明药师分享了科研与临床结合的成功经验,强调通过与优势学科合作,基于临床需求优化路径,利用大数据提升临床研究效率,并推动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平药师则提出可以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入手,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星霞副主任药师指出,抗凝需求在多个科室呈上升趋势,建议进一步提高抗凝会诊的质量,特别是在外科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弛药师分享了与临床医生合作开展的生物瓣膜植入患者使用NOAC的前瞻性研究,展示了药师与医生协同合作的典范。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李冬洁副主任则提出跨临床科室的药物研究和识别罕见药物不良反应,作为临床科研的关键切入点。





四、展望未来——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吕迁洲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上海抗凝药师联盟的工作成果,也首次提出了“药学与医学的桥接”这一命题,强调药学研究必须始终立足于临床需求。吕教授呼吁联盟成员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提升联盟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上海抗凝药师联盟的声音,推动抗凝药师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