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2019-2020年度学科建设规划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0-03-16



对标国际,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推进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目标,整体规划,保优势,补短板,立足医学院学科优势与特色,重点建设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的临床医学学科,具有鲜明学科特色,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学科。通过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学科交叉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带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学科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一)保持领先优势,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临床医学学科

以“总体规划、集成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提升”为原则,重点围绕如何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聚焦“世界一流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临床研究能力体系建设”两大核心任务,以搭建科研大平台为基础,以临床研究支撑队伍和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整合优势,凝练大方向,组成大团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全面提升临床医学学科整体水平,产生一批临床成果。

1、对接领域前沿方向,新建或优化形成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中心

持续推进目前在建的智慧医疗研究院、癌基因分子医学研究院、生命早期健康研究院、微血管与神经研究院(在原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基础上建设)、儿科医学临床研究院、代谢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7家附属医院研究院,完成中期考评。同时,在现有七家研究院的基础上,继续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三家医院,结合医院学科特色与领域热点,分别布局出生缺陷与罕见病临床研究院、儿童感染免疫与重症医学研究院和胸部肿瘤研究院。根据交大校部整体规划,将继续做好转化医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建设配套支撑。

2、强优势,补短板,以切实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为抓手,保持临床医学领头羊优势

为提升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医学院经过反复酝酿,深度谋划,驱动“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平台搭建”三驾马车,全面提升医学院整体临床研究能力。

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实施双百人计划(以下简称双百人),持续支持100名左右的研究型临床医师队伍,建成医学院临床研究人才储备库,营造良好的临床科研生态氛围。

持续加大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附属医院形成重视临床研究的氛围,推动若干临床研究项目深入实施,推动临床成果的应用,扩大在全国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完成多中心项目阶段性考核。

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构建“医学院-附属医院”两层级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以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为核心,整合附属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门,构建全国首家多中心科研型临床研究网络。

(二)争创全国第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腔医学学科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专业、凸显学科特色,持续聚焦4个学科主要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

2020年,大力彰显和输出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创新理论和诊治新技术,着力打造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口腔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建设国际化口腔临床诊治技术指导中心、诊治标准制定中心,引领口腔医学科研方向和发展进程。实现本学科“引领世界口腔医学的发展方向,掌握绝大多数口腔医学核心技术,开创系列重要学术理论”的目标,部分优势学科方向(如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三)瞄准国际前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

在保持原有基础医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以“创新机制、扶优扶强、重点突破、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通过完善基础医学“人才特区”、培育国家创新群体、组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重点实验室群、创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基础临床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大型仪器和实验动物公共技术平台等,充分与临床交叉融合,建设特色鲜明和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为培养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医学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七个研究中心建成基础上,与附属临床医院将合作建设基础-临床创新研究中心,促进基础医学的PI与临床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深度合作,凝练若干个关键临床科学问题,来开展合作攻关,真正实现Bedside-bench-bedside的转化研究模式。

(四)服务社会需求,力争使药学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和优质临床药学研究和服务的迫切需求,以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升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知识服务能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结构的优化,建设国际领先的药物设计和结构生物学、高内涵药物筛选、药动学和药物代谢组学等新药研发关键技术平台,以及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基地,关注药理学和临床药学等重点研究方向,争取学科绩效发展指标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具有明显特色和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科,进入全球“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的ESI0.1%的机构。

2020年,建成药物筛选靶点RNA干扰文库、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平台、生物标记物中心、生物统计中心等技术平台。

(五)继续建设高峰高原,形成多学科共同发展良好局面

继续建设Ⅳ类高峰医学学科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和Ⅰ类高原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学科,具体实施进度详见高峰高原学科申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