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3+2!基础医学院获评5篇2023年校优秀博士论文及提名论文
  作者:文/张悦恬  2024-04-16

为激励博士研究生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鼓励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养,建立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氛围和导向,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上海交通大学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数量不超过当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的3%,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不超过当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的1%。

近日,2023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公布,经前期学院遴选,同行评审,学校评定,基础医学院在此次评选中再获佳绩,博士研究生王瀚铃(导师:秦骏)、杨咪娜(导师:刘俊岭)、高金超(导师:高小玲)的论文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朱晓娜(导师:陈国强)、陈燕丹(导师:郭滨)的论文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23年全校共有15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6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我院分别占比20%和7.6%。具体如下:

王瀚铃博士的论文课题是“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群在雄激素剥夺治疗情况下产生,以表达功能性蛋白SPP1以及膜蛋白CD90, CD29,PDPN为特征的肌成纤维细胞(myCAFs),并揭示了这种前列腺癌肿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促进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耐受的机制,为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耐受提供了参考靶点。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Cancer Cell》(影响因子:50.3)。


杨咪娜博士的论文课题是“STING调控脓毒症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现了血小板STING活化的独特作用,阐述了血小板如何响应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刺激并引起血小板颗粒释放的深层机制,揭示了血小板STING调控脓毒症感染的作用机制,为脓毒症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Immunity》(影响因子:32.4)。


高金超博士的论文课题是“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纳米递药系统脑内转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论文阐明了不同纳米递药系统脑清除差异的原因,揭示小胶质细胞EVs对于脑内纳米粒的清除至关重要;通过激活ERK1/2通路,可促进EVs的释放、缓解纳米粒脑蓄积和神经毒性。以上发现填补了纳米递药系统的脑内命运调控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为纳米递药系统的脑内安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38.3)。


朱晓娜博士的论文课题是“FBXO22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首次阐释了泛素E3连接酶FBXO2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多个数据库,发现FBXO22在AML尤其是MLLr-AML病人样本中高表达。在此基础上,利用组织特异性敲除Fbxo22小鼠,发现Fbxo22缺失并不影响小鼠正常造血,但能抑制白血病干细胞,从而抑制MLLr- AML疾病进展,延长小鼠生存期。通过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发现FBXO22与转录因子BACH1相互作用并促进BACH1的泛素化降解,通过FBXO22-BACH1-HO-1信号轴,促进AML发生发展。该研究不仅揭示FBXO22的新功能,而且为临床靶向白血病干细胞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潜在治疗靶点。相关成果发表在血液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影响因子:28.5)。


陈燕丹博士的论文课题是脐带血功能性造血干细胞群体鉴定及体外扩增激活剂筛选,该研究首次表明在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过程中,ADGRG1可作为功能性 HSC的全新标志物,用于HSC体外扩增激动剂药物筛选和功能评价。更重要的是,系统解析ADGRG1+ HSC中特异性富集基因的功能将对于进一步了解人类 HSC 干性维持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建立稳定有效的HSC 体外扩增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并有助于开发新的方法来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影响因子:15.9)。


近年来,基础医学院持续实施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格外注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院依托导师、课题组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系部研究生管理委员会、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监管。在培养过程考核节点、论文撰写前,论文送审前等多节点开展指导和培训,切实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