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学工
轻叩科研之门
  作者:  2014-11-15

1113下午,201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的全体同学在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进行了设计性实验答辩,这也是13级英文班的同学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参加的比较正式的专业答辩。在现场,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郭晓奎教授、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梅文瀚副教授、医学遗传学课程组组长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顾鸣敏教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主任孙岳平副教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许伟榕高级实验师等老师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审团”。

此前,13级英文班的同学们分为7个小组,在程枫老师的指导下,用了10天的时间,完成了此次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设计性实验。从毫无头绪到初步定题、从思绪繁杂到条理清晰,程枫老师在同学们的设计性实验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引导者角色,带领同学们一点一点地触叩科学的大门。

答辩过程中,7组同学各显才智。他们设计的实验研究涉及了肿瘤、Th17细胞、植物蛋白骨架等多个方面。小到基因、大到烧伤,同学们都讲得头头是道,对于原理、应用都分析得十分透彻。7个小组中,有4组同学选择了与肿瘤相关的课题,从PKM2的活化对骨髓瘤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针对中药天南星抗肿瘤机制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从探究肝癌细胞中miRNA 122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靶点作用及其潜在临床应用到“对胶质细胞瘤新兴疗法的研究,他们都针对某一特定的肿瘤细胞,通过广泛的文献查阅,分别设计了针对抗肿瘤的原理或是疗法的深入研究。另外3组同学也选择了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阿托伐汀的给药浓度对EAT模型中Th17细胞抑制的影响关系及其对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着重于研究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机制;植物蛋白骨架对成纤维细胞再生的影响则从临床影响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Gp0.4FtsZ作用中作用位点及最小作用肽段长度探究将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和病原生物学知识进行了整合,主讲人杨宜锜同学的精彩演讲,也让在座的同学和老师被这一课题深深地吸引。

听取了大家的讲述,评委老师们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例如怎样通过其他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实验的可行性分析等等,这些问题帮助了同学们梳理了思路,也使他们看到了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体而言,通过课前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大家在回答问题时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在科研实验中“初显锋芒”就展示了英文班同学的风采。

在评审的最后,几位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高度期望。郭晓奎老师认为,7个小组的研究课题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实践来进一步完善,从而使之成为现实、而非纸上谈兵;梅文瀚老师则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有几组同学用英文来进行答辩陈述;顾鸣敏老师首先肯定了英文班同学的努力,并指出同学们需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点;孙岳平老师以很好”二字对英文班同学表示了赞赏,但也提出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选好切入点,不要贪求大而全,对于现有实验设计不妨“精益求精”;许伟榕老师则认为英文班的同学们是一群有潜力、有想法的孩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

此次设计性实验答辩,不仅让13级英文班的全体同学学会了如何去全面地思考问题,也教会了大家怎样以创新思维看待医学科研,更给所有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也许仍旧青涩、稚嫩,但至少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面向未来,英文班的同学必定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