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和医学院60年"上海交大医学院离休干部庆祝建院60周年征文

浏览:【


鹧鸪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六十华诞

院本部离休干部  岳永贵

 

桃李全球有万千,学科发展设施全。

    十年“文革”停前进,六秩春秋敢跃先。

兴教学,重科研,人才辈出创新篇。

精勤不倦功昭著,博极医源勇向前。

 

 

恭贺交大医学院建院六十周年

院本部离休干部、原外语教研组教师   张小珍

 

学院六秩荣华秋,

芬芳桃李遍神州。

    硕、博、院士人才众,

    医、技、专家学子稠。

弘扬科教求精湛,

探究管理争创优。

依依往昔园丁业,

兴鼓豪情庆新猷。

 

 

一代名医颂

——悼傅培彬教授

院本部离休干部  白鸿兴

 

夜观明星落海上,晨闻黄鹤升九天。

妙手回春华佗赞,博爱病人基督叹。

一代名医树楷模,百世师表立典范。

榜样力量若无穷,名医良师遍人寰。

 

 

二医  祝福您  六十华诞大庆

                        ——我在您怀里成长

附属仁济医院退休干部  鲍延熙

 

         二医,您今年将过六十大寿了,在我进震旦大学第三年,通过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我投入了您的怀抱。

        入二医当初,我是一个二十来岁从旧社会走来的愣头小伙,当时正像一块待琢的粗朴秃石,什么都不是,进大学也就懵懵懂懂地认为学门技术,将来可在社会上挣钱谋生,养家活口。在学校的六年学习生活,正像一块粗粝的生铁,在炉火里反复锻炼、捶打,去掉了体内的杂质,成了一块稍具胚型的粗材,挤进了为人民服务的行列。

         是您教会了我正确观察世界和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视角,学习区分主观唯心论与辩证唯物论二种不同立场观点,观察世界和各种社会表象的方法,初步理会了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是您教会了我正确理解人生,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为普通大众着想,要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谋发展,要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是您教会我衡量世事的是非标准,分辨善恶,区分丑美,做一个有道德素养,有人文情怀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年来,在您的怀里受到了德、智、体、美全面的熏陶,一个愣小伙渐渐成长为一个初具医疗技能且初步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理的医技人员,踏上了医务岗位,为病患为国家劳作了一生时光。

       二医!六十年来您变得更壮实、更魁梧、更美丽了,您的学子在这光辉的日子里祝您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前程更灿烂!

 

 

难忘二医

院本部离休干部  陆纪春

 

        上海第二医学院校庆60周年,念往昔,人和事,涌上心头。

        二医始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建国后上海在前震旦、圣约翰、同德医学院三校院系调整合并基础上新建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校初期,旧貌换新颜,首先在组织建设层面先后从各方抽调一批革命干部到二医任职,主持学校党政领导及组织、人事、思政、教学、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健全和加强党在学校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开展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二医始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建校初期,我尚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时就曾听闻二医发生有学生教徒拒听马列政治课等闹事信息,一位与我同科室的老干部当时也正调去二医在组织部门工作。后来,我进北京大学学习,1956年结业回沪即调进二医,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做政治理论教师,时任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孙仲德同志。他是由部队转来的一位军级老干部,是位好领导。工作中为人处事,谦虚谨慎,朴实纯厚,刚直不阿,公正廉洁,深入群众,关心师生。团结尊重知识分子。接触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一是他作为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习马列和学生政治教育。每逢当时规定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常见他到教研室来同我们教师一起学习,研讨问题。他说:“你们是老师,我喜欢到这里来同你们一起学习,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二是他关心生活。那时二医住校单身教职工宿舍用房紧张,为改善青年教师用房条件,孙院长毅然把配给他全家居用的学校旁一幢三层住宅的二、三层全部让出,给一批单身青年教师入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当时,我和另两位马列理论教师一起住进三楼一间十六平米左右的居室,正南朝阳,光线充足,附有阳台,室内卧床、书桌、书架等用品俱全,深感二医领导对青年教师的爱护关心。

        初试政治理论教学,我首次上课,联系的是1959届医疗系乙大班,是一批调干生,素质好,评价高。他们对政治课教学特别重视,特别自觉和配合,课后安排讨论等情况都由小班长来向老师回报,师生间相互尊重,保持长久密切的联系。毕业后,有不少留在医学院任教或去几所附属医院从医。之后,他们又成为教学,医疗业务技术的骨干,逐个晋升为专家,教授,或出任医院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我目睹这届一些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历程,它表明二医建后在50年代后期办学发展中已经开始显示的优异成果。

       当时,二医已集聚合并前几校留下的师资,广慈、仁济等几所知名大附属医院为教学,临床实习基地,又吸纳引进了一批社会知名医学专家、学者来校从事医教,教学力量可谓不小。学生入学经过前期基础课教学后,便转入后期医院临床教学和病房各科周转实习,投入时间、力量较多。所以,后来社会较多评估反映,二医毕业学生临床能力强,受到使用单位的欢迎。1958年抢救大面积灼伤钢铁工人邱财康的成功,反映了二医和附属广慈医院党组织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参与医务人员和师生满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掌握的精湛卓越的医学技术和相互协作精神,也提高了二医和医院的声誉,扩大了社会影响。二医在建设,在前进,有着良好的开始。

       “文革”十年祸乱,殃及全党全国,也祸及二医,延滞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步伐,造成许多损失。直至“文革”结束,酷冬过去,春风又绿,经过拨乱反正,清理整顿,领导班子的换代更新,二医又奋进,迈开新步。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了二医校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间,二医有了新的起步,新的发展,新的超越,发生大的变化。校园改观,从原来主建筑只有一幢四层高的老红楼,一个大操场,一座大礼堂和一批底层的学生宿舍,工作用房到现在新建的教学、实验、科研、会议、学生公寓等大楼耸立,面貌已焕然一新。这些年来,学校国际国内交往交流扩展,教学专业设置扩充完善,本科、研究生招生数都有增加,科研科技成绩成果丰硕,人才辈出,二医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的前列,并扩大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不久,又调整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合并,强强联合,继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六十周年,时光易逝,创业维艰,二医难忘,寄望掀开历史发展的新一页。

 

 

 不平凡的“甲子”年

 院本部离休干部、革命伤残军人  高凤林

 

        1952年秋,当时的中央政务院(现国务院)决定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在上海由震旦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和司徒博牙科学校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至今已六十周年。无独有偶,我被分配进入二医系统工作至今也有六十周年。抚今忆昔,不免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1952年6月,我伤愈后由部队转业复员到上海。上海市卫生局人事处考虑我伤残行动不便,特地分配我到距父母家乘电车仅二站路的上海市立第一劳工医院人事科工作(现静安区中心医院)。我去“劳一”人事科报到后仅仅工作了一个星期左右,市卫生局又来通知要另行分配我到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人事科工作。当时我有些迷惑不解,后卫生局人事处同志告诉我,广慈医院被上海市军管会征用不久,这原是一所天主教的教会医院,员工中教徒甚多,考虑到我负伤后在天津治疗休养时,其中一所医院也是教会医院,所以调我去广慈医院工作,以充实那里的政工队伍。

         我愉快地去广慈医院人事科报到工作。集体宿舍被安排和军代表朱瑞镛、军代表联络员燕山(人事)、郭秀林(财务)、关键(总务)等同志同居一室。在他们的帮助熏陶下,我不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对医院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一步的了解。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医院,创建于1907年,由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姚宗李(法籍人)创立。各主要临床医务科室的骨干医师大多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其中有一些主任、教授(一级)曾留学于法语国家,如比利时等。医院占地面积很大,注册床位800余张,实际使用600余张。当时不仅在国内,在远东也名列前茅。据考证,蒋介石年轻浪迹上海时曾到广慈医院住院治疗。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毛岸青,解放前流落上海时也在此住院过。

        医院内部还有二所教堂,一所原行政楼8舍楼下(行政楼已拆除)由仁爱会修女(又可称嬷嬷)使用。另一所设在传染病房大楼旁的一所房屋内(已拆除)供方济各会修女使用。读者也许会问,同是修女怎么还有仁爱会、方济各会之别?这是因为他们虽同属天主教会但派别不同。他们穿的修女服也不一样,仁爱会修女头戴的是白色的馄饨帽,身穿白色衣服,就如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战士赵大大在南京路值勤时遇到的那二名修女一样。而方济各会修女则一身穿的是黑色衣服连帽子也是方形黑色的。有一次我在病房内与一名修女(他们大多担任护士工作)碰面时,她突然问我,是不是在天津某医院治疗过?我说是呀!(但心中很奇怪她怎么知道)她问我,你认不认识某位嬷嬷?我说认识,她还是我们病房的护士长呐!这样我们就聊了起来。后来我听某一位教徒告诉我,这位和我多聊了会的修女回到他们修女的宿舍后受到了大嬷嬷的批评。

        1958年医院收治了一名大面积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经各科室通力协作,解放思想,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终于抢救获得成功。使我国的灼伤医学水平一跃为世界领先地位,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在这鼓舞下其他如高血压、内分泌、血液病等,也有很大发展,成为特色专业,在国内颇有影响。

1958年上影厂根据涌现出的许多可喜事跡为素材,摄制了一部由白杨主演的《春满人间》电影受到了好评。

        1969年根据国际形势和毛主席号召“备战”的需要,上海市革委会发出建立后方小三线的通知,二医决定在安徽省徽州专区建立二所平战结合的综合性战备医院。一所由瑞金医院负责在绩溪县雄路建立拥有240张床位的后方瑞金医院。另一所由仁济医院负责在宁国县胡乐建立有144张床位的后方古田医院。这二所医院担负着为上海小三线军工企业职工和当地群众防病治病的任务。由于医院设施相对齐全,业务水平较高,需要时上海还能临时派专家前来会诊治疗。因而受到三线广大职工的欢迎和赞扬,他们表示支援三线建设没有后顾之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缓和,从1980年开始医护员工陆续分批返沪,安排工作,1986年4月医院正式撤出“小三线”,医院移交当地政府管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对人生而言,表明他已迈入了老年阶段,然而六十年的建校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瞬间而已。我们深信医学院将在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在医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着眼未来五年发展奋斗目标,鼓足干劲,奋发有为,开创医学院工作的新局面。

 

  

回顾历史,展望将来

院本部离休干部  翁维楷

 

        我是1947年进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学习的。回顾二医成立以来的六十年,不少往事涌入脑海。

        1952年,我受命脱产参加圣约翰大学院系调整办公室,而后,又指定我主持编写圣约翰大学校史,因此,不少往事不能忘怀。

        首先,圣约翰大学有大礼堂,名叫思颜堂,这是为纪念两位校友,其中一位叫颜福庆,他离校筹办建立上医大,由此可见,一医和二医是这样的兄弟关系。其次,52年院系调整,文学院合并至复旦大学,工学院并至同济大学,理学院并至华师大,神学院取消,医学院与震旦、同德及齿科学校合并为二医大。

        另外,回想二医历史,在瑞金医院抢救上钢三厂邱财康大面积烧伤成功,因此成立了灼伤科及病房,专门收治大面积烧伤病人,名声远扬。另外,在新华医院儿科系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成功,震动国内外。美国HOPE基金会派人联系,后来决定拨款购买全套医疗设备仪器,赠送我国建一所儿童医院,那就是现在位于浦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了。

        我深信,并希望我们医学院不断创新,永远前进。

 

 

永久的怀念

 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老领导  濮惠明

 

 

小花园

石桥旁

青松下

一堆微微隆起的黄土

出于并非他本人的意愿

医院第一任院长张精忠同志的骨灰

埋在了那儿

年复一年

风吹雨刷

小黄土堆在慢慢消失

但总有人又把它隆起

这是一种对艰苦创业者的肯定

是一种永久的怀念。

        张精忠同志任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时间并不长,从1978年3月至1983年11月,正值医院创业之际,医院正是在他和一些同志的艰苦奋斗之下,从无到有,打下了市级综合性医院的基础。张院长离休后,仍然以院为家,关注医院建设好多年,为医院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直至他年事太高,身体不适,才离开医院。

        我在八十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到医院工作,第一次碰到张院长时,在他的办公室,那时的办公室在宝钢八村103号,党政合署办公,张院长和陈玉崑书记挤在401室13平方米左右的住宅内。初见张院长,高大的身材,长圆大脸,尽管笑眯眯的,但不怒自威。他是三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了,曾经领导他家乡所在县的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那时已任县大队的政委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参与接收大上海,50年代初他就是瑞金医院的军代表。

         张精忠院长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他和同级班子成员相处得十分和蔼,对下属十分体贴,对职工的下一代十分关爱,在医院保留的不多的老照片中,就有张精忠院长在医院托儿所和孩子们相处的镜头。

        我初以为张精忠院长是文化水准不会很高的老革命,其实不然。刚到医院工作时,科里领导让我起草一份报告,张院长看过后,第二天就退回给我,他对稿件从行文格式到用词、标点符号、段落安排等等都作了十分详细的修改,不禁令我肃然起敬。在我记忆中,张精忠院长大量的业余时间用于撰写文章,一是撰写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老家进行革命斗争的回忆录,我有幸拜读这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十分详细、丰富,是以章回小说形式写的,在撰写过程中还不断与昔日的战友校对;二是起草1978年3月至1990年3月的《宝钢医院大事记》,时间准确,内容详细、丰富,特别是涉及到建院过程、医院体制以及内部变迁的,可以说是纹丝不差,是我们医院发展前十年难得的见证。很可惜不知是什么原因,在我院档案室中找不到这部珍贵的手稿。只有通过其他途径找到的78年3月到83年12月的打印草稿,就这一部分也足足有53页,其余的散落在哪里,不得而知,令人遗憾。

         张精忠院长是一个办事十分严谨,注重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人。在前十年医院的创业过程中,体制问题一直困扰着医院,张院长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为了医院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地位,他和班子的同仁们拜访和上书过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彭冲、韩哲一等,一次又一次地找市卫生局、医学院领导,坦陈自己的意见,反映职工的心声,直到1987年他已离休多年后,仍通过市府副秘书长、市人大副主任等恳请市委、市府关注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从宝钢争取更多的支持,他经常与宝钢的一些相关领导会谈,为医院初期从宝钢那里争取了不少经费、职工住房的支持。

        说起张精忠院长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尤其在我们这一辈人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作为行政一把手又分管医院后勤、基建工作,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吃住在医院,早上一起来下食堂、访工场,清晨就到处能看到他的身影,晚上他除处理一些白天遗留的公务和撰写文章外,就是到处查看,哪个岗位上的人员在干什么,哪个房间灯为什么亮着,哪一个应关闭的灯未关,哪一个水笼头在滴水,他都一清二楚。所以那时全院上下,节俭成为一种风尚。我院第一届职代会通过的文件中,就专门有艰苦奋斗、勤俭节支的条例。

        子曰: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人还是先正己,方能理直气壮。张精忠同志正是以自己的表率行为,成为带领全院职工艰苦创业的典范。住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绝对的稀世珍品。张院长牵头向宝钢申请了上百套房子,安排了一批又一批职工住房,但他自己从未伸过手。纵观如今之世界,子曰之类老祖宗的话,似乎已向天际之外越漂越远,房子、车子、票子哪一样不是有权有势者优先。张精忠他们这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那种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风采,使我们深深地怀念。

        张精忠院长逝世前留下遗言,把遗体献给医学院作教学之用。后人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把他的骨灰埋在了医院小花园的大雪松下,原来设想立一块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成。但是,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就是一块永久的碑。医院正在大规模搞基建,原本还算可以的小花园被基建建设占了一块,所以显得有些零乱。望着那堆微微隆起的黄土,不由想起那千年传颂的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很多在我们精神世界中原本很宝贵的东西可千万不要被忘却啊。

 

 

我的离休生活

          ———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附属瑞金医院离休干部    高恪

 

        1944年,我12岁时参加了革命队伍,是党把我这个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一名人民医生,我没齿不忘党的恩情。1995年,我从医院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由于我从事医院管理多年,所以就有人请我一起办医院、办诊所等,我都谢绝了,因为我想的就是怎样为社会做些公益的事,作为我对党培养教育的回报。

        1998年我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老年服务中心”,并担任付理事长,真想干点事,但遇到筹集慈善经费的困难。于是我就找到上海市退管会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和他们商量,建议组建一个为老健康志愿服务队,结果意愿一致并共同筹建。由于当时我是“瑞金医院退离休高知联谊会”的理事长,也得到医院离退休老专家的支持,于是在2000年6月正式成立了“上海市高级医学专家为老志愿服务队”,我担任队长。从此服务队深入到工厂、街道、学校、郊区开展医疗咨询和防病宣传,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欢迎。接着我又想这种服务方式受益面还较小,如何扩大受益面就成了我考虑的问题,因我深知老年人都渴望获得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健康教育应是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又与上海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商量,马上就得到了该中心领导的同意并给予大力支持,我感到无比高兴,经酝酿后于2001年正式开办了免费的“健康教育学习班”,每周上课一次,请专家教授讲课,创新教学方法,把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健康管理四者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解放日报》曾两次报道。至今此班已坚持10年,来自全市参加学习的学员约2万余人次,而且多数是老学员。十多年来,我尽心尽力,从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请专家授课等,自己还写了数十万字的教材,并常亲自授课及回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员献出了真心、耐心和爱心。在这期间,我曾患过几次大病,以后体力实在不能胜任,不得不找人代替我,以协助退休职工中心将学习班继续办下去,能坚持至今,我甚感欣慰。为了健康教育,我还编著了16万字《怎么吃才能健康长寿》一书,两次印刷,都很快脱销,还为“上海市养生协会”编写的《医学科普》月刊撰稿,该刊系免费赠送,还常为《上海老年报》供稿,以多种途径来传播医学科普知识。

        我虽不是健康教育专家,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也很浅薄,但我边学边干,既使别人受益,又增加了自己的知识,虽然劳累对自己的健康有些影响,但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才感到离休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心情愉快,这也是我对党和政府给予离休老同志无微不至关怀的回报。

 

 

坚持学习,发挥作用

——离休生活追记

院本部离休干部  陆纪春

 

         垂暮之年,高兴迎来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纪念。

我于1990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离休,至今已有23载。期间,有多年担负离休干部党支部工作,亦使自己对离休生活多增了几分认知和感受。

         离休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给老干部晚年生涯开辟了一片充满生命气息,夕阳无限好的新天地,令人眷恋。其中,尤以老干部坚持学习,发挥作用,成为离休生活中两处最耀眼的闪光点。

        一、坚持学习,学习不止,是老干部离休生活中最可贵亮点,也是加强离休干部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离休不离党,离休不离学,学习是党的建设之本,力量之源。老同志离休后,对学习持之以恒,学无止境。学习政治理论,时事形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增强党性,思想常新,与时俱进。安排一个月二次来校集中,参加学习,报告讲座、讨论交流、组织生活、参观访问等活动。大家都长期自觉坚持,认真参与,把它看作是离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围在职或退休职工见后都称羡称好,有说:“老干部学习活动真好,胜过我们,是好榜样!”

         支部始终把组织老干部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围绕形势任务,大局中心,结合一些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开展各个时期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在学习中作好思想引导,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近几年,我们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为主导,在老干部中开展各项学习。

        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引导老同志高举旗帜,支持改革,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加医学院组织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老干部以学习为主,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为学校发展,做好老干部工作,建言献策。

       举办专题读书班,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世情、党情分析入手,认识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内部环境“四个考验”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个危险”。看到当前因放松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而导致一些人信念动摇,信仰缺失,信心不足等问题的影响所在。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老同志要保持清醒头脑,常怀忧党之心,格尽兴党之责。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党的宗旨,坚信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与党同心同德,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

        至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老干部学习党史,重温党的九十年光辉历程,增强新认识,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念。离休不离党,永远跟党走,拥护党,支持党。在创先争优中,医学院离休干部党支部被评选为“五好”“先进支部”,有多位老同志被评为“四好”优秀党员。

        多年来,正是通过这样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丰富了老干部的离休生活,充实了老同志的精神世界,做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思想常新,与时俱进。

        二、发挥作用,关心教育下一代,是老干部离休生活中示范后代散发的生命火花。

        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它长期接受党的教育,经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磨炼和考验,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鲜明的个性,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在医学院老干部离休后,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以身作则,作榜样示范关心教育下一代发挥自己作用。

        原医学院党委领导,老红军张明秀同志离休后,常应邀为大学生,青年教师作报告,参加座谈,讲长征、讲革命、讲理想、讲人生,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爱党爱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直到离世前,她还多次接受报刊,电视台的采访,讲述她的革命人生,教育后人。学校也为她制作了纪念录像。

        由党委组织部牵头,先后有几批老干部担任兼职组织员,配合基层组织,参加做大学生建党工作。在党章学习小组,老同志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党章,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对入党动机,努力争取入党。又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实际,找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个别谈心谈话等,老同志十分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十分敬重老干部,碰到问题时能主动来找老同志帮助。从学习教育,培养考察、组织审查到成熟发展,老同志参与全程,并为自己离休后能为党的建设,关心下一代,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而感到欣慰。

        有老同志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引领行动,与学生结对子,定期联系,谈心交流,有关学习、思想、生活、做人、社会等引导和帮助。

        为配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采访老干部活动,支部有12位老干部分别接收了百余名学生的访问。给学生回顾历史,讲述革命,理想信念,人生体验,对青年的寄托和期望,回答提出的问题,给来访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实际的思想教育课,学生在调查中写出了一篇篇心路感受的调查报告,汇编成册。访问中,有老同志谆谆告诫学生“共和国一路走来不易,要时刻心中有人民”时,自己先动情流泪了,学生听后也感动表示,要好好珍惜,从自己做起。当学生听完已有近七十年党龄。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的前党委组织部金伯刚同志的访谈后,都被深深地感动了。金伯刚同志说,她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看重信仰,要有理想,入党就是为了革命到底。”学生们听后反映:“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烽火中诞生的共产党员,她的勇敢、信念都深深打动了我们”。“如此坚定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们,更深深地教育了我们”。老干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实际告知,上述坚持学习和发挥作用两个方面已构成为老干部离休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支柱,由此而丰富了离休生活的内涵,增添了离休生活的活力,并充分表现了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离休学习得四乐

——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三十周年

院本部离休干部   陆明

 

        30年前,中央决定建立并实施干部离退休制度,大批老同志陆续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拂,我国老年教育从此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在此,让我这位离休老人倾吐自己的快乐心声。

        1983年老年大学这个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的新生事物首先在上海等城市破土而出。不久,上海先后建立了四所市级老年大学,接着这股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如今老年大学遍地开花。老年大学成了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生活乐园。

        我是一个喜欢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人。老年大学使我离休生活丰富多彩,充实而又意义。我深深感到乐能忘忧,乐能忘老,乐能健身。

下面我谈谈进入老年大学得四乐,乐无穷。

        一、学习乐:

        离休20多年来,我在老年大学里,学习深造,潜心钻研。我摆脱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昨天,精心研究今天的艺韵,以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圆了我少年时代的学习梦。在学习中我拓展了知识面,加强了文化修养,提高了思想境界,以浓浓的情感浇灌、充盈着自身的价值。我攻读各类科目,为的是寄情笔墨书画,陶冶革命情操,融入社会生活,坚定理想信念。

        20多年来,我先后拿到了《红楼梦赏析》、《烹饪》、《中西点心》、《编结工艺》、《裁剪技术》、《老年美容艺术》、《养花》、《摄影》、《健身舞》、《山水画》、《花鸟画》、《装裱技术》、《弹奏钢琴》、《写作》、等十多门单科结业证书。1993年我参与了上海老龄大学老年理论研究组,撰写了许多大小文章。1996年,因我“努力写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奖状鼓励。我担任班长工作后,除抓好自身的学习,还积极做好班长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起好学校——老师——学员三者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学科不断地变,班长工作不变,1995年学校授予我“好学员”光荣称号,2010年荣获《感动上海·最具活力魅力老人》荣誉称号。手捧荣誉证书,心情万分激动,它使我晚年篇章增添了绚丽多姿的一幕。

        二、有为乐:

        在结业的十余门学科中,体会最深的是弹奏钢琴和写作。我学习弹奏钢琴时,已是个65岁的老人了,但我不服老,心甘情愿自讨苦吃。琴声陶冶了身心,使我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当时,我是首届钢琴班班长,我大胆组织老年钢琴沙龙,获得成功,撰写了《十指连心圆琴梦》一文,经记者采访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各种报刊杂志及东方电视台多次来我家和班级采访。一系列报导对沪上老年钢琴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我校钢琴班在老年教育界开创了先河。此后,上海的一些老年大学相继开设了钢琴班。我校也从原先一个班19位学员,发展到31个班级600多名学员。1996年4月,我撰写了一篇《老年人学琴要诀》,刊登在《全国老年教育杂志》上,结果不断有老年朋友来取经,我就把文章印了几十份,送给他们,那时,我的心比吃蜜糖还要甜。

        20多年来,我撰写大小文章数百篇,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各类有奖征文中屡屡获奖,白玉兰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等等。近年来,仅一等奖已获得十多项,获奖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

        通过学习使我感悟到:学习是我生命的绿洲,学习使我有情趣,更有底蕴,使我思想更有创意,使人生更加丰富。我写了一首诗,总结了我的收获。诗曰:“宁静致远心态好,勤于笔耕多思考。淡泊名利享晚年,延年益寿春常在。落日余晖催人进,与时俱进也成才。”

         2005年我自费出版了一本近十三万字的《火花集》,象征我晚年迸发出“火花”。2007年出版了《火花集》续集。2008年出版了第三集《火花集——英国伦敦见闻录》,目前第四集自传体回忆录初稿已完成,待时机成熟再行出版。

        近年来,我还制作了个人档案二十多本,留下了一生的足迹。学习至今,我常在梦中笑醒。因为我坚持老年大学学习,赢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年教育政策,使我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和社会活动中,使我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意志。

        三、服务乐: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变成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热切愿望。”本着这一精神。我于2005年发起成立了《上海老龄大学文学联谊社》,我担任社长。我把爱好文字写作的老年朋友组织起来,以文会友,交流写作,陶冶情操,增进快乐,拓展友谊,使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前进,踏着时代的节拍,唱出时代的主旋律,为“三个代表”增添色彩。写作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字能力的综合体现。围绕学习与联谊这二个主题,有序运作,坚持做好老师上课与社员交流二不误,营造一种“学有所得,乐有所为,业有所成”的氛围。社员们不论寒暑,一丝不苟,勤学苦练,取得频频佳作迭出,并屡屡获得各类奖项。建社六年来,我依靠学员,发动大家,群策群力,每年结合形势出版一期《遐龄心声》集子,现在出版了六本。

        言为心声,诗以言志。每一本集子中所有的文章诗歌的作者都是年过花甲,年逾古稀的耄耋老人,他们中大多数都不是写作的行家,但他们是“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用真情实意的文字传达了感动,感思与激情。每一期集子中文章与诗歌都是袒露心声,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一个一个感人的故事,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故事,写出了共同的感受,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幸福!读这些文章就是在读历史,在读变化,在读历史中的人,读变化着的人,这些文章可贵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心。唯其真,所以感人,唯其真才有价值。

        六年来,我用一颗平常的心,真诚的心,全心全意为社员服务,带领大家共同分享党的老年教育政策,给老年人带来的快乐,真是其乐无穷。

         四、青春童心未泯乐:

          学而有乐,学而有成,学而有为,增进了我的身心健康。实现了我的人生格言。“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 “第一是学习,第二是有为”,也体现了我晚年的人生价值。

        而今我已步入耄耋之年,生理功能与机体逐渐衰老,慢性病缠身,但是我心胜不衰,思维能力不减,理解能力尚强,思维敏捷,青春童心未泯,真是其乐无穷。

        因为善于读书好学的人,才能不断提高素质,了解新生事物,保持思维活跃,具有与时俱进的“源头活水”,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我尚若生存,仍要学习。”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诗,《活水亭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结束我的四个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社会的辉煌巨变,我也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美好生活。离休20多年来,一个个幸福生活的片段,令我记忆犹新,现在我过着愉快的,充实的,幸福的晚年生活。我要感谢党对我的教育培养,感谢党的老年教育政策给我上大学的机会,感谢党为我创造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亲爱的党千言万语并作一句,我谢谢您。

        在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我要学习,讴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扬优秀传统,永葆革命青春!更加坚定信心,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老干部工作办公室、退管会办公室
地址:中国上海重庆南路227号 邮编:200025 电话:021-6384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