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年本科质量报告
2019-03-06 10:01 点击: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余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气派、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包含23个学院(系),13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和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临床医学(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5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目前在校学生8411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983名,研究生5116名,留学生312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8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048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32%

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图书总藏量达60.1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

在全力投身实践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对“985”“211”部属重点大学成人学历教育与网络教育相关要求,已逐步形成良好的办学氛围,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在上海市教委校外学习中心办学评估检查中,我院网络教育学院13个学习中心整体评估排位全市第一。其中7所学习中心荣获中国远程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举办“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教育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教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依托新兴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积极互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

ESI全球医学学科排名中,医学院共有7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4个学科跻身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0.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第一档(A+)、口腔医学排名第四档(B+)、基础医学排名第三档(A-)、护理学排名第四档(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六档(B-),我院学科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

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成果转化。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2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0项。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47项,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一。2017年发表SCIE论文3402篇,医学学科论文数第七次位列全国第一,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274篇。

科技工程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顺利完成“985工程三期创新能力建设任务,建设了4个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及2个公共卫生平台,并依托医学院基础研究特色和临床优势,在附属医院建设了覆盖十大病种的生物样本库。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2018年,医学院共获授权专利数74项。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院现共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4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2018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19686张,门急诊人次达3531.61万,出院人次104.62万,住院手术人次66.95万。目前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8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2个。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对外交流,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201310月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通过推动临床医学法语班建设、探索中法合作医学科学硕士课程建设等工作持续增强中法医学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2013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

医学院现有52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2018年共有367名学生,赴12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合作院校进行海外游学。

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二、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长期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型研究不动摇,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不动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不动摇,全院师生医务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情况

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类47%、口腔医学43%、医学相关类40%。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八年制10%、临床医学五年制10%、口腔医学专业10%、预防医学10%、医学相关专业8.8%。医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不同学制要求设置各学制、各专业不同学分。其中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27学分;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81学分;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须修满218学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28学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须修满223学分;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192学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186学分;护理学专业四年制学生须修满175学分;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四年制学生须修满155学分。全学年医学院共开设课程710门,865门次,其中选修课223门。

(二)教师授课情况

2017-2018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专任教师共有6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中级职称的有246人,初级职称62人,其他79人未定职级。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硕士学位1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3%.

1    专任教师情况

总计:

职称结构

学历及学位结构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聘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139

157

246

62

79

478

142

63

0

683

 

2018年附属医院临床医师数共有844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817人,占其总数的33.35%

附属医院医教研系列人员情况

总计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1172

1645

4427

1202

8446

2018年折合教师总数为1950,在校本科生数为2983人,生师比为1.5:1

3  在校本科生总数与教师数

学年

在校本科生总数

专任

教师数

附属医院

临床医师数(折合数)

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17

2983

683

84461267

1950

1.5:1

 

(三)实验室开放使用情况

医学院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保证,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承担我院主要实验教学职能工作。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化学五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现有实验用房7000 m2,实验室34间(其中综合实验室5间),准备室、标本室、电教控制室等共20间,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实验。现有各类仪器设备2370余台(套),设备总值2900余万元。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本科生专业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约12000/年,实验课程总数达51/年,总学时数约3600学时/年。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除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建立了预约和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管理。特别是对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BL)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全天候开放,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探索的需要。同时,还先后接待了教育部审核评估组、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华侨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湖北文理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重庆医药学校等参观与交流,先后接待市三女中、晋元高级中学、市八中学生参观、学习。

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正在构建重视基础、结合临床、注重创新的整合式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3个部分,分别占50%40%10%。此外,还承担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等项目12项,主办了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联盟第二次工作会议暨拟任常务理事会;先后发表各类教学论文12篇。

实验教学中心新版实验系列教程已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支持下,先后出版发行了4本,其中包括《医学功能学实验教程》(第三版)、《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和《医学化学实验》。另外,计划编撰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和《探究性实验导引》也将在近期出版发行。

实验教学中心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措施,建立了由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子平台)构成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内含100余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逐步替代了实验难度大、使用成本高、需要接触有毒或有害试剂、以及需要消耗大量动物的实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避免了潜在的实验风险,强化了保护动物和敬畏生命的意识,符合动物伦理要求。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00余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均能共享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同时,该教学体系已推广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江西九江学院、广东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等40余所院校,年点击率超过30万次,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2018年,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陈荪红等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颁发的梦之路杯成熟作品一等奖;王艳霞、胡优敏获创意作品大赛一等奖。此外,孙岳平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研讨奖

2、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用于实验教学中;各教研室以实验指导为纲要,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内容等的选择上,结合专业的特性,并考虑到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理论内容与相关实验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前期OSCE考官同质化培训的基础上,探索考官培训及管理模式改进,完善培训体系, 逐步扩容OSCE考试考官库,促进对于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客观性与一致性。邀请台湾医学教育学会秘书长、拟真教育专家蔡诗力教授,为我校各临床医学院选派的30位临床医生培训。培训取得较高的反响和好评,极大提高了OSCE考官评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完成88套本科毕业OSCE口试题,基本满足OSCE考试的需求。

2018年落实了博士I考试中心肺听诊软件的建设。此套心肺听诊软件通过计算机平台实现考务管理、能力测评、统计分析,科学合理地考察了考生心肺听诊的实际能力。2018年底完成3D虚拟解剖教学中心前期基础建设。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根据现有的设备和规模,设计相关的实训项目54项,在选修课程中为不同阶段医学生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小班化授课,由专、兼职临床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师,以保证充分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中心实训的项目兴趣浓厚,总体评价好。经过实训中心的培训和授课,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中心教学人员每年参与医学院教学改革建设,每年有项目获得立项。教育部20186月公示我院儿中心刘锦纷的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荣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我院今年又送审四项虚拟仿真项目,学科包括基础、口腔、护理、临床。其中市委推荐冲国家的两项是:九院3D数字化根管预备技术及评测和护理的护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系统。今年获交大校级两项:基础的病理解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华的大脑解剖及脑肿瘤手术入路。今年上海市也评了一批市级虚拟仿真项目: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 3D数字化根管预备技术及评测虚拟仿真实验;护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系统。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教学方法,医学生、青年临床医师在虚拟现实技术上观察专家手术过程,也可重复实习,使得手术培训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减少了对传统昂贵的实验对象的需求。2018年度对本校医学生开设临床实训选修课程5门,包括成人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儿童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创伤生命支持、海外医疗概览(2个学期)医学实践英语等,共计184学时,共计169人选修(因设备、空间的限制以及师资和教学质量的保障,故控制了选修人数)。关爱生命-自救与互救线上慕课,针对全国大学院校开设3期,共计5.6万人选修。中心开放设在课程中的临床基本操作项目有42项,覆盖了国家医师资格实践考试内容,并整合入医患沟通内容、团队合作综合性病例、医疗设备的原理以及病人安全教育内容,通过PBL案例情景教学,提高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实验中心也作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平台,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临床操作评价标准。承担本校各类实践考核1547人次/年,包括4次医学生各阶段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1次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承担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考试1087人。中心2018年组织培训标准化病人(SP36人次,建设标准化病人案例32例,应用于各类课程和考试,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示范中心接待国内外大学、医院、社会团体等单位参观,约132人次。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上海市共16所重点中学高中生120名参加,来体验医学的魅力。校园开放日接待上海市高中学生,共计24人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继续为沪上2所中学(上海中学、市三女中)合作开设中学生医学相关课程,共计12学时。

国家级临床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绩突出。成立上海市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美国ITLS急救培训中心4个培训基地。举办多次国际医学模拟论坛,以及OSCE考官及标准化病人导师培训班。协助暑期大学生军训中相关急救培训;面向校工会开展职工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完成新职工的急救培训1场,共60人。

201811月中心组织举办了院内临床技能大赛,来自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市九人民医院、市六人民医院、市一人民医院6家临床医学院的9支参赛队共36位大学生参加了比赛。新华临床医学院参赛队荣获一等奖,仁济临床医学院参赛2队和1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812月来自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及第六人民医院6家单位临床医学院的9支队伍共36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八年制的学生赴同济大学参加了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经过激烈角逐,其中5支参赛队成功晋级半决赛10强,并最终获得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附属仁济医院1队斩获团体一等奖,附属瑞金医院2队、附属仁济医院2队、附属新华医院队、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队分获团体二等奖,附属瑞金医院1队、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队、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队与2队获得团体三等奖,另有6名选手获无菌术、心血管体检及腰椎穿刺术单项奖。

三、招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一)2018年本科招生情况

2018年医学院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为640名,实际录取661名,长学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含法语班和口腔医学方向)共录取219人,本科各专业共录取442人。医学院招生数占整个上海交大招生总人数的16%左右。录取新生男女生构成为:男生249人,占38%;女生412人,占62%,男女生比大约为2:3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2018年通过学校审核、考试录取自主招生(含思源计划)学生44人;上海、浙江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改革最终录取沪浙学生145人。提前批次(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类、护理学)163人。积极响应教育部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录取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生源52人。继续推动国际化办学,方便港澳台高中毕业生来大陆接受高等教育,2018年共录取港澳台联考及保送生17名。内地高中班(新疆、西藏)20人。

(二)2018年学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2018届我院共有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522人,其中八年一贯制、4+4学制和七年制学生165人,本科357人,在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生处和各学院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81210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6.36%

2018届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签约三级医院的有266人,其中包括规培基地升学76人,占就业人数的52.88%;签约其他医院和医疗机构的有26人,占就业人数的5.17%;升学的有128人,占就业人数的25.45%;其他(包括出国、就业非医疗单位、公务员)的有83人,占就业人数的16.50%

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医学院分类开展就业服务,开展医路·启航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邀请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单位来院宣讲,组织专场就业宣讲会30余场,举行毕业生求职简历制作特训求职面试技巧毕业生海外升学全解析等系列讲座,1800人次学生参加。活动受益300人次。精准发布就业信息,通过网站、邮件、微信等途径发布就业信息,全面及时地推送相关政策、就业指南、岗位需求。做好日常咨询服务,顺利完成2018346名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568名外地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户籍材料初审工作以及1479名毕业生电子离校以及就业派遣工作。同年度,组织了16742019届毕业生校对生源信息以及推荐表制作等工作。加强制度引领,修订《就业工作质量奖评估与奖励办法》,营造以评促建,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就业率月报制度,每月发布毕业生就业实时数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机构进行合作,本年度委派8名就业指导老师参加就业师资认证培训,为我院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完成“2015-2017年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调研项目,结论性专题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医学院领导和相关部处,促进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结合。

为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2018年年内举办2场大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3月份的 “2018年春季医药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11月份举办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共有338家用人单位参加,吸引3500余名交大、复旦以及上海市和其他省市的医科院校毕业生参加。

四、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创新医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院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教学改革,实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的医学基础整合式以及试点临床医学整合式教学方案课程。开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8个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模块,总结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临床八年制开始实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关节系统、免疫系统10个临床整合式课程教学,并组织督导等保障教学顺利运行。编写临床系统整合式课程教材;修订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大纲,有效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继续开展PBL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全面普及和深入PBL课程。加强标准化病人(SP)库和标准化病例库建设,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质量管理工程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夯实医教协同,综合性大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创新能力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护理管理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1项(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协同申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协同申报 );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上海市精品课程2项(眼科学、泌尿系统整合课程);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文教学立项课程3项(人体构造Gross anatom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3项(基于医学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思政体建设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儿科学课程改革、《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整合课程);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2项(血管疾病学、临床医学人文课程);上海市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立项3项(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3D数字化根管预备技术及评测虚拟仿真实验、护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系统);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1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卓越医学科学创新人才引领计划》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护理学入选第六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二)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生源质量得到提升。

医学院继续通过举办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中学优秀中学生医学夏令营、参加本市示范性实验性高中招生咨询、邀请优秀高中生到校参加体验活动、赴本市10余所示范性实验性高中招生宣讲、选派优秀教师赴外省市进行招生讲座、举行校园开放日等举措积极争取优秀生源。2018年招生填报志愿期间组织各学院老师赴29个省市进行宣传,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在上海市各高等院校录取线中排名第3,全国各高校在沪招生本科批次排名第3。在30个省市综合性大学招生排名进入前513个,6-8名的省份12个,9-10名的省份4个。

截止2018年底,学生海外游学项目总数达到47项,其中包括:26个临床见习项目、15个课程学习项目与6个实验室见习项目。2018年度本科生短期海外游学共333人次,本科生短期海外游学比例为51%

(三)RBL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医学院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载体,构建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

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安排在基础医学多个学科中,历时两个学期。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

RBL教学与以往学生按部就班地做的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见解、论文答辩等基础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由此构建的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而顺应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年度,在RBL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础上,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届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包括口头汇报和墙报展示环节。推选优秀项目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及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学生参加校际交流, 如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二届本科生创新实践论坛,获得最佳汇报奖”1项和优秀壁报奖”3项。

(四)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7年起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约40万元,支持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注重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生个人或团队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主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自主完成实践内容,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20184月,经中期检查评定,在108项第十一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推荐20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个项目立项为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20187月,经学生(团队)自主申报、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组织开题评审,又有82个项目(资助项目60项、自筹经费项目22项)获得第十二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

20183月,医学院继续举办第三届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评选出最佳论文报告奖、壁报展示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并推荐近两年共6个优秀项目参加5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最终,获得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医学院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学在交医、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4  2007-2016年我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情况汇总

年份

立项总数

国家级项目数

上海市级项目数

2007

40

11

30

2008

52

8

32

2009

41

10

29

2010

56

8

45

2011

42

20

20

2012

82

20

30

2013

71

20

25

2014

80

20

25

2015

78

20

25

2016

81

20

23

2017

108

20

23

2018

82

20

23

合计

813

177

304

(注:20072010年,国家级项目可同时立项为上海市级项目)

(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

结合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与学术储备为驱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校园讲座品牌——“交医大学堂建设,本年度共计开展系列讲座活动50余场,参与学生达到5200多人次,举办唯爱与成长不可辜负罕见病进课堂、午间Seminar”、朋辈分享会等系列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医学生社会责任、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营造校园文化。

开展卓越学风引领计划,举行专题讨论、学生座谈、评选优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学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开展早起,早读,晚自习——两早一晚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建立晚自习服务点,成立促学小筑训练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举办朋辈交流分享会,以线上线下多途径分享方式,帮助新生确立清晰目标和方向,解决学生的困惑与迷茫。加强诚信教育,坚持大班讲评和辅导员巡考,将诚信教育融入考试教育、科创实验、评奖评优等各个方面,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

树立思南健康学堂科普品牌,传递医学科普的人性温度,依托互联网+”健康+”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思南健康之家,营造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需求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上海市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健康科普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上海市健康文化活动领军品牌和精品项目。演讲+互动、常态化运作、互联网+”健康+”相结合,固定在交大医学院内、固定每月两期和一支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固定工作队伍的三固定模式等机制有利于推动健康科普能力建设。活动已从201589日开始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每期平均100人次,至今已成功举办57,邀请嘉宾65人次。现已依托医学院校资源、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每月固定两期、设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常态化运作稳步推进,受到民众欢迎。为提升活动品质,扩大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于20163月推出健康微课堂精品成果,至今已制作微视频60期,通过上海市卫计委12320、交大医学院微信平台和上海黄浦平台全方位推送,将健康生活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传播,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区居民。2018329日,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思南公馆联合举办杏林春暖,健康思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雷锋主题月义诊服务活动。学雷锋主题月义诊服务活动作为思南健康学堂的大型专题活动,集中性解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是既有品牌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此次义诊活动嘉宾主要来自思南健康学堂讲师团,主要来自思南健康学堂讲师团,涵盖交大医学院附属10家医院的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骨科等19个科室的21位医生。线下服务社区居民600余人次。该项目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立项、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十大青年公益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并被上海基层党建网转载报道。项目由线下、线上两部分活动组成,构建课堂教学+网络微课+志愿服务+社区菜单四轮驱动的公益服务链,形成前期重宣讲、重预防,后期重筛查、重治疗的大健康、大公益的健康文化格局。同时,作为区域化联建项目,形成了共驻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遵循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特殊规律,立足于医学院办学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探索构建前期注重氛围营造与兴趣培养、中期注重能力培养与创新训练、后期注重创新实践与项目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依托思南健康学堂、科学商店等科普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务处医学实训中心创新技能培训,营造喜爱创新、尝试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启迪创新创业意识;中期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尝试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训练创新技能与能力;针对后期学生和研究生,侧重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与对接,依托懿德杯深入挖掘优秀创新性项目,构建优秀项目池,有针对性地推荐创新项目与钱学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进行对接,并与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意愿强烈的创新性项目,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018年开展第三届懿德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第五届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第十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暨第十六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2018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选拔和培育医学院内优秀科技作品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种科创赛事的组织和选拔工作,为各层次创新创业赛事输送优秀作品,其中获得2018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类铜奖1项,第十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暨第十六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意奖3项、参与奖2项,2人同时获评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充分利用交大资源,传承既有工作室建设并新建3个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创工作室。

201812月,交大医学院团委联合康复杂志社、夏尔中国共同打造罕见病创新践行者项目创新工坊第二期活动,聚焦在校医学生,以青年医学人才为项目推动者和主力军,通过提高医学青年对罕见病的认知和关注,加强罕见病医学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促进中国罕见病事业的长期发展。本届项目主要聚焦溶酶体贮积症(LSDs)为代表的罕见病,联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以创新工作坊、新媒体创意传播挑战赛、国际罕见病日校园主题展等活动形式,通过创意新媒体传播方式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共同为罕见病患者发声。来自医学院青年科技创新指导中心、本科生团总支、研究生团总支、瑞金临床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口腔九院临床医学院、六院临床医学院等8支团队的医学生们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开展了激烈的头脑风暴,构想了宣传作品的框架,用专业的知识背景、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新颖的展现形式,分享他们对罕见病的理解,帮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罕见病,8个罕见病新媒体作品已经开始在线投票,以新形式新思路共同呼吁关注罕见病和罕见病患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引导医学院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结合新时代特征和学院实际,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青春筑梦,知行合一为主题,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医学青年始终怀揣问题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所处的世情党情和国情,用知识、技术和爱心积极服务基层民生,走一线、下基层。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再出发、一带一路倡议工作展望、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共立项组建144支通识调研团队,9支重点实践服务调研团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计1100余人次,共有近150位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在学院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实践平台建设不断得到拓展,合力育人的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前期在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范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规范社会实践课程,开设社会实践导论课与方法论课,引导广大医学青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关口前移。邀请分管领导以《践行新时代,做知国情,有情怀,愿奋斗的医学生》为题,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及自己切身的实践经历,从实践是什么”“实践对青年学生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开展实践三个方面,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而具实效的社会实践导论课。邀请公共卫生学院专业课教师从方法论角度讲授了如何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调查设计,为大家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调研方法指导,为提高实践育人成效打下扎实基础。

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博导+学生配对组合的形式组建博士团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帮扶中也开展相应调研,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生动理解教师的使命青年的担当,勉励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接力中砥砺奋进、接续奋斗。与团市委、东航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积极联动,共同组建医疗扶贫志愿服务队。通过进驻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扶贫实践,协同推进当地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医疗基础水平,调查研究当地常见疾病,开展相关公共卫生知识及常见病防治和紧急救治知识,积极探索以毕业生为主体,努力将志愿公益精神通过实践融入毕业教育。依托医学院青联,实行践行杏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通过青联委员与学子结对子的形式,给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科研、接触管理的机会,深入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医学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不断加强工作梳理和归纳整合,持续深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院内合作机制和校企联动机制,为品牌项目的建设给予了空间,为医学青年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结合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实施20周年的契机,组织开展沪滇医缘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赴滇服务接力计划志愿者回访活动。该活动在响应党中央有关加强东西部扶贫工作的号召同时,充分发扬了交医青年的志愿实践服务精神,弘扬了新时代医务人员正能量,激励了更多医学青年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需求和问题为抓手,采取医学院团委主导、附属医院申办的模式继续推进乡村医生助飞品牌项目,结合首个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开展西昌市健康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了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青年骨干医师的作用,服务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继续开展山山圆梦爱心支教等常态化实践项目,并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向社会各界积极展示交医青年的良好风貌和实践成果。实践团队先后受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文汇报、青年报、东方网等国家级、省市媒体的报道,受到广泛好评,传递了交医青年青春正能量。

五、教学质量监控

医学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学业成绩评定、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制定了系列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规范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制定、开课计划安排、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毕业审查、学籍异动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过程规范,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保障。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医学院形成了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督导组制度、党政干部领导听课制度、学生教学测评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期中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多渠道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同时,医学院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继续深入落实激励计划督导方案来保障激励计划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在既有教学督导的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督导,第一,以专家督导组为核心,扩大专家督导团队,同时优选聘任各附属医院督导专家,加强临床医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第二,基于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了学生督导的模式,这是教学质量中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以骨干学生为主形成的学生督导,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布置不同的督查任务了解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微信评教,最大程度反馈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第三,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导,由教务处及二级学院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督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第四,加强职能部门人员督导,重点督查教学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全面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印发<临床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沪交医教[2017]3号)的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推进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及自我监督,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组织开展临床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总结工作。

各级各类督导采用全程和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每学期督导次数千余次。学生督导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既有线上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的评教,同时建立联络人制度,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又组织学生督导团及相关科室举行午餐会制度,线下收集学生意见,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致力于使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确立教学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帮助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因此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六、教学条件与保障

(一)教学基本投入与建设

医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教学服务体系。2017-2018学年我院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21865台,总金额8.04亿元。20179月至20188月新增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1229台,新增设备金额4720.38万元。医学院教学行政用房总计30706.16平方米,实验室面积达到58959.28平方米。我院坚持环境育人意识,注重学校硬件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学校累计投入本科教育经费总额为16246万元,投入总额比2017年增加了25%;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近4022万元,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5984万元,年度用于教师激励计划投入为2679万元,用于本科生学生奖助学金以及各项补贴702万元,教学设施改造近2859万元。近年来,我院本科教学投入稳定,稳中增长,教学基本建设优先地位得到充分保障。2018年我院又取得了上海市地方高校高水平试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各学科和各条线的建设,同时对本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影响作用。

(二)图书和信息化建设

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 10199.50 ㎡,设中外文阅览室、电子资源室、特藏室等多个阅览空间,以及演讲厅、中庭会议室、班导师等多个信息交流空间。其中阅览室面积3215 ㎡,阅览座位共 687 个。我馆现藏书量约为 40余万册,电子图书50余万册,数据库 70余个,开放时间为 96 小时/周。

图书馆重视资源建设,优化资源布局,资源覆盖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针对教学方面,引进各类教学相关数据库,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包括知名医学教材的系列数据库AccessMedicineAccess Emergency MedicineAccessPediatricsAccessSurgery;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数据库USMLEasy。针对实验教学方面,引进了收录世界著名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实验视频的JoVE数据库和收录大量实验室技术与流程介绍的实验室操作指南数据库Wiley Current Protocols Springer Protocols。为配合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教学,我馆还订购了中英文作业的查重工具Turnitin数据库。

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承担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任,更是在文献信息分析功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图书馆培养了一支高效、专业的学科分析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关注我院学科发展态势计量分析。每两月更新一次医学院的ESI学科评估报告,全年共完成5期报告。ESI学科评估报告及时反映医学院的学科发展动态,尤其在11月第一时间检测到我院临床医学发文数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精神病学/心理学成为ESI新入选学科并予以报道。学科馆员平台每周向基础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推送一期自行编纂的《转化医学快讯》,共推送27期,同时在图书馆大厅提供纸本方便读者获取最新的专业信息。对国内医学院校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供院领导决策参考。

图书馆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高地,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我们合理利用馆内空间与资源,为师生举办丰富活动。4月开展喜阅读书月系列活动,包括书画展览、中外书展、新书分享、电子书推广等;毕业季举行医路拾光轻歌慢颂毕业季活动,为毕业生们留下与图书馆相关的美好回忆;每周举办外语沙龙活动,拓展多元文化服务。此外,我们还积极发挥学管会功能,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图书现场采购、举办各类信息检索讲座与培训。

图书馆作为科研信息保障机构及校园文化高地,优化文献资源布局,有效提高文献资源保障率;加强信息分析与学科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举办丰富文化推广活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