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年本科质量报告
2018-10-16 11:12 点击: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六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气派、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5348名,专任教师661名,在职高级职称2702人,博士生导师771人、硕士生导师1205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央千人计划”11人,中央************计划”27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教育部海外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2010年,我院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包含23个学院(系),13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口腔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和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营养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5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目前在校学生7927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821名,研究生4832名,留学生274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7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051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35%;新招录专科医师428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44%

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

在全力投身实践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对“985”“211”部属重点大学成人学历教育与网络教育相关要求,已逐步形成良好的办学氛围,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在上海市教委校外学习中心办学评估检查中,我院网络教育学院13个学习中心整体评估排位全市第一。其中7所学习中心荣获中国远程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等与师生面对面,深化仪式教育内涵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教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依托新兴媒体优化工作模式,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

ESI全球医学学科排名中,医学院共有7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4个学科跻身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0.2‰。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第一档(A+)、口腔医学排名第四档(B+)、基础医学排名第三档(A-)、护理学排名第四档(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六档(B-),我院学科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

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成果转化。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2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5项。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43项,连续八年稳居全国第一。2016年发表SCIE论文3069篇,医学学科论文数第七次位列全国第一,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244篇。

科技工程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顺利完成“985工程三期创新能力建设任务,建设了4个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及2个公共卫生平台,并依托医学院基础研究特色和临床优势,在附属医院建设了覆盖十大病种的生物样本库。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五年来,医学院共获授权专利数639项。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院现共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4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2017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18719张,门急诊人次达3492.77万,出院人次97.09万,住院手术人次64.34万。目前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8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2个。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对外交流,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201310月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通过推动临床医学法语班建设、探索中法合作医学科学硕士课程建设等工作持续增强中法医学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2013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

医学院现有52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2017年共有325名学生,赴11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合作院校进行海外游学。

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二、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长期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型研究不动摇,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不动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不动摇,全院师生医务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情况

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类47%、口腔医学43%、医学相关类40%。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八年制10%、临床医学五年制10%、口腔医学七年制8.8%、预防医学9.2%、医学相关专业10.7%。医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不同学制要求设置各学制、各专业不同学分。其中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64学分;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306学分;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须修满247学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74学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须修满260学分;其余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不低于210学分。全学年医学院共开设课程755门,837门次,其中选修课232门。

(二)教师授课情况

2016-2017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专任教师共有66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中级职称的有235人,初级职称89人,其他48人未定职级。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硕士学位1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4%

1  专任教师情况

 

职称结构

学历及学位结构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聘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总计:

126

163

235

89

48

441

142

78

0

661

 

2017年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师数共有45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963人,占其总数的43.4%

2  直属医院医教研系列人员情况

总计

学  历  及  学  位  结  构

合计

博士

硕士

大学本科

大专及以下

1963

1852

700

5

4520

2017年折合教师总数为1339,在校本科生数为2821人,生师比为2.1:1

3  2016学年生师比

学年

在校本科生总数

专任

教师数

直属附属医院

临床医师数(折合数)

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16

2821

661

4520678

1339

2.1:1

 

(三)实验室开放使用情况

医学院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保证,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承担我院主要实验教学职能工作。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化学5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现有实验用房7000 m2,实验室34间(其中综合实验室3间),准备室、标本室、电教控制室等共20间,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实验。现有各类仪器设备2331台(套),设备总值2456万元。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本科生专业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约12000/年,实验课程总数达51/年,总学时数约3600学时/年。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除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建立了预约和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管理。特别是对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全天候开放,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探索的需要。

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正在构建重视基础、结合临床、注重创新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3个部分,分别占55%35%10%

实验教学中心新版实验教程均已定稿,将于2018年上半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包括《医学功能学实验教程》(第三版)、《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和《医学化学实验》(第一版)。另外,计划编撰《探究性实验导引》,形成了国内第一套系列整合实验教程。

实验教学中心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措施,建立了由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子平台)构成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内含100余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逐步替代了实验难度大、使用成本高、需要接触有毒或有害试剂、以及需要消耗大量动物的实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避免了潜在的实验风险,强化了保护动物和敬畏生命的意识,符合动物伦理要求。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00余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均能共享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同时,该教学体系已推广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江西九江学院、广东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等40余所院校,年点击率超过30万次,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还在国内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5篇。

2.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用于实验教学中;各教研室以实验指导为纲要,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内容等的选择上,结合专业的特性,并考虑到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理论内容与相关实验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2016年度完成了信息化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建设项目及场地改造,信息化考核系统建设。2017年利用信息化OSCE平台集考务管理、能力测评、统计分析和反馈报告四部分为一体,实现了题库数字化、考务智能化、成绩管理信息化、考试分析自动化等等,通过所有考核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将分散、异构的数据资源进行聚合,运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和分析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对评估对象的临床基本能力、沟通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能力的多元临床能力评估。覆盖了我校临床医学、检验护理等各专业,各学制包括五年制、八年制学生,由早期接触临床到床边临床全程的临床能力培训环节。

中心根据现有的设备和规模,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54项,在选修课程中为不同阶段医学生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小班化授课,由专、兼职临床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师,以保证充分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中心实验的项目兴趣浓厚,总体评价好。经过实验中心的培训和授课,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中心教学人员每年参与医学院教学改革建设,每年有项目获得立项。2017年已立项申报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口腔虚拟仿真牙齿预备实验。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教学方法,医学生、青年临床医师在虚拟现实技术上观察专家手术过程,也可重复实习,使得手术培训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减少了对传统昂贵的实验对象的需求。2017年,中心开设临床技能选修课程8门,平均每学期开课5-6门,480学时/学年,选修人数500/年;关爱生命-自救与互救线上慕课,面向全国大学院校开设3期,共计8757人选修。中心开放设在课程中的临床基本操作项目有42项,覆盖了国家医师资格实践考试内容,并整合入医患沟通内容、团队合作综合性病例、医疗设备的原理以及病人安全教育内容,通过PBL案例情景教学,提高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实验中心也作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平台,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临床操作评价标准。承担本校各类实践考核1606人次/年,包括4次医学生各阶段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1次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承担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考试1046人。中心除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承担相应的教学研究项目,2017年发表相关教学论文3篇。中心2017年重新梳理遴选了各专业基地主任、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并邀请医院资深教学专家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委员会,从管理架构上保障了各项培训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组织培训标准化病人(SP40人次,应用于各类课程和考试,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示范中心接待国内外大学、医院、社会团体等单位参观,约300人次。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上海市共16所重点中学高中生121名参加,来体验医学的魅力。校园开放日接待上海市高中学生,共计60人次。继续为沪上2所中学开设健康相关课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国家级临床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绩突出。成立上海市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美国ITLS急救培训中心4个培训基地。举办多次国际医学模拟论坛,以及OSCE考官及标准化病人导师培训班。协助暑期大学生军训中相关急救培训;协同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项目的HS+FIRSTAID培训66人次;面向校工会开展职工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新职工的急救演练。

三、招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一)2017年本科招生情况

2017年医学院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为660名,实际录取663名,长学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含法语班和口腔医学方向)共录取213人,本科各专业共录取450人。医学院招生数占整个上海交大招生总人数的16%左右。录取新生男女生构成为:男生279人,占42%;女生385人,占58%,男女生比大约为2:3,与往年持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通过学校审核、考试录取自主招生(含思源计划)学生44人;上海、浙江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改革最终录取沪浙学生145人,比2016年增加35人。提前批次(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类、护理学)158人。积极响应教育部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录取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生源50人。继续推动国际化办学,方便港澳台高中毕业生来大陆接受高等教育,2017年共录取港澳台联考及保送生21名。内地高中班(新疆、西藏)20人。

(二)2017年学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2017届我院共有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540人,在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生处和各学院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71229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5.37%,其中八年一贯制和七年制学生155人,就业率100%,本科385人,就业率93.51%

    2017届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签约三级医院的有273(包括规培基地升学88),占就业人数的53.01%;签约其他医院的有18人,占就业人数的3.5%;升学的有136人,占就业人数的26.41%;其他(包括出国、就业非医疗单位、公务员)的有88人,占就业人数的17.09%

    由于我院一贯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倡导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我院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2017年,我院共有273名毕业生进入三级医院就业,占就业人数的53.01%。另外,用人单位普遍对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了满意和赞扬,尤其对我院各类招聘活动的安排组织工作、毕业生信息交流、毕业生推荐工作充分肯定。由于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指导组织工作细致到位,已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进入我院进行校园招聘。2017年共有300余家用人单位来我院进行校园招聘。这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肯定和良好评价。

四、教学改革与发展

1. 创新医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院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教学改革,实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的医学基础整合式以及试点临床医学整合式教学方案课程。开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8个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模块,总结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临床八年制开始试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临床整合式课程教学,并组织督导等保障教学顺利运行。编写系统整合式课程教材;修订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大纲,有效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并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全面普及和深入PBL课程。修订人体疾病与健康导论、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医学五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制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标准化病人(SP)库和标准化病例库建设,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质量管理工程成果丰硕。上海市级重点课程项目5项(儿童保健学、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医学相关专业)、《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整合课程、循环系统疾病的整合模式教学)、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项(骨科学、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上海市全英语课程2项(有机化学、医用化学实验)。

 

2. 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生源质量得到提升。

医学院继续通过举办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中学优秀中学生医学夏令营、参与致远冬令营、参加本市师范高中招生咨询、选派优秀教师赴外省市进行招生讲座、举行校园开放日等举措积极争取优秀生源。2017年招生填报志愿期间组织各学院老师赴28个省市进行宣传,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在上海市各高等院校录取线中排名第3,全国各高校在沪招生一本批次排名第7。在30个省市综合性大学招生排名进入前56个,6-8名的省份16个,9-10名的省份5个。

截止2017年,交大医学院短期海外游学常规项目共有52项(北美洲15项,欧洲14项,澳洲8项,亚洲8项,港台地区7项),涉及11国家32所海外及港台院校。在游学项目的内容上,我院致力于拓展临床见习与实验室见习项目,让更多的进入临床阶段实习见习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2017年的项目中,有32个临床见习项目,7个实验室见习项目,13个课程学习项目、参访项目。2017年共有325名本科学生进行了短期海外游学,游学人数占比51.3%

3. RBL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医学院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载体,构建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

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安排在基础医学多个学科中,历时两个学期。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

RBL教学与以往学生按部就班地做的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见解、论文答辩等基础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由此构建的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而顺应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年度,在RBL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础上,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届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除了传统的口头汇报、墙报展示,增加实践技能、数字切片读片知识竞赛环节,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展示。4月,成功承办由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主办的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论坛,为上海市医学院校学生交流提供了创新交流的平台。

4.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7年起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约40万元,支持60个左右本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注重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生个人或团队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主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自主完成实践内容,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201610月,经学生(团队)自主申报、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组织开题评审,共有81个项目(资助项目61项、自筹经费项目20项)获得第十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20175月经中期检查评定后,推荐20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个项目立项为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

20174月,在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承办的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论坛中,交大医学院参赛作品获得最佳主题报告奖1项、主题报告优秀实验奖”1项、壁报展示优秀作品奖”2项、壁报展示特色作品奖”3项。201711月,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中,医学院第九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噬菌体SH-Ab15519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小鼠的试验研究》荣获最佳创新报告奖,第八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可视化根管模型的初探》也参与了项目展示。

4  2007-2016年我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情况汇总

年份

立项总数

国家级项目数

上海市级项目数

2007

40

11

30

2008

52

8

32

2009

41

10

29

2010

56

8

45

2011

42

20

20

2012

82

20

30

2013

71

20

25

2014

80

20

25

2015

78

20

25

2016

81

20

23

合计

623

157

284

(注:20072010年,国家级项目可同时立项为上海市级项目)

 

5.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

树立思南健康学堂科普品牌,传递医学科普的人性温度,依托互联网+”健康+”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思南健康之家,营造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需求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上海市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健康科普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上海市健康文化活动领军品牌和精品项目。演讲+互动、常态化运作、互联网+”健康+”相结合,固定在交大医学院内、固定每月两期和一支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固定工作队伍的三固定模式等机制有利于推动健康科普能力建设。活动已从201589日开始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每期平均100人次,至今已成功举办45,邀请嘉宾53人次。现已依托医学院校资源、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每月固定两期、设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常态化运作稳步推进,受到民众欢迎。为提升活动品质,扩大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于20163月推出健康微课堂精品成果,通过上海市卫计委12320、交大医学院微信平台和上海黄浦平台全方位推送,将健康生活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传播,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区居民。201733日,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委员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思南公馆联合举办杏林春暖,健康思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雷锋义诊服务活动。学雷锋义诊服务活动作为思南健康学堂的大型专题活动,集中性解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是既有品牌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此次义诊活动嘉宾主要来自思南健康学堂讲师团,涵盖交大医学院附属10家医院,内分泌、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18个科室的18位医生。线下服务社区居民600余人次。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遵循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特殊规律,立足于医学院办学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探索构建前期注重氛围营造与兴趣培养、中期注重能力培养与创新训练、后期注重创新实践与项目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依托思南健康学堂、科学商店等科普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务处医学实训中心创新技能培训,营造喜爱创新、尝试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启迪创新创业意识;中期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尝试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训练创新技能与能力;针对后期学生和研究生,侧重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与对接,依托懿德杯深入挖掘优秀创新性项目,构建优秀项目池,有针对性地推荐创新项目与钱学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进行对接,并与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意愿强烈的创新性项目,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1712月,交大医学院团委联合康复杂志社、夏尔中国共同打造罕见病创新践行者项目创新工坊活动,聚焦在校医学生,以青年医学人才为项目推动者和主力军,旨在通过创新工坊、创意传播挑战赛、国际罕见病日校园论坛、主题展等多样化的形式,将罕见病事业的创新实践和传播普及有机结合,提高医学生对罕见病的认知及关注,树立关注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态度,培养能够引领下一代罕见病发展创新的青年领导者,引领罕见病事业的推动,传承弘扬志愿精神,展现了医学青年的精神风貌,推动中国罕见病事业的发展,为患者的每一段旅程保驾护航。来自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基础医学院的医学生们根据选定的主题,开展了激烈的头脑风暴,构想了宣传作品的框架。用专业的知识背景、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新颖的展现形式,分享他们对罕见病的理解,帮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罕见病。7个罕见病H5网页宣传作品还进行了在线投票,获得了近万人投票关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将时代背景、重点需求和时事热点相结合,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医学青年服务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培养卓越医学生的科学能力及人文情怀。以青春筑梦,不忘初心为主题,包括红色砥砺类、国情社情类、健康中国类、文化教育类、志愿服务类、创新创业类六大版块,共立项组建127支团队分赴山东、云南、四川、青海等29个省(市)、自治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多个领域的考察学习和实践调研活动,在实践中接触社会,增长知识,了解民情、社情、国情,达到知行合一。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计749人次,其中参与高年级学生占比43%,共有129位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工作。80%指导教师为专业教师,为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牢理论基础,为日后大创RBL、挑战杯等的开展奠定基础,孵化成果,最终完成课题数120项。同时,组织派遣了26名优秀大学生深入多家附属医院跟随青联委员参与科研学习,35名师生赴井冈山开展井冈情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

五、教学质量监控

医学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学业成绩评定、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制定了系列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规范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制定、开课计划安排、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毕业审查、学籍异动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过程规范,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保障。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医学院形成了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督导组制度、党政干部领导听课制度、学生教学测评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期中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多渠道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2015年下半年根据《关于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八年制、五年制)分班工作的通知》(沪交医教[2015]13号)和《关于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实习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交医教函[2015]18号)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教学活动,吸引并鼓励临床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投身教学,培养并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医学教育师资力量成长,医学院教务处要求各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实习基地和基地师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2017年开展八年制临床基地督导检查工作。同时,对各临床医学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的临床激励计划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推进。

同时,医学院深入落实激励计划督导方案来保障激励计划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的架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既有的专家督导组为核心,扩大成为专家督导团队;第二,基于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了学生督导的模式,这是教学质量中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以骨干学生为主形成的学生督导,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布置不同的督查任务了解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微信评教,最大程度反馈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第三,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导,由教务处及二级学院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督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第四,由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督导团队,重点督查教学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各级各类督导采用全程和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每学期督导次数近千次。学生督导团采用点面结合方式,既有面上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的评教,又组织学生督导团及相关科室午餐会制度,收集学生意见,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

六、教学条件与保障

1、教学基本投入与建设

医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教学服务体系。2016-2017学年我院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24857台,总金额8.16亿元。20169月至20178月新增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1619台,新增设备金额2957.23万元。医学院教学行政用房总计29188.25平方米,实验室面积达到57959.28平方米。我院坚持环境育人意识,注重学校硬件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本科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学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2982万元用于学校师生教学活动以及相关教学设施改造工作。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近1412万元,实践教学支出为2496万元,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5845万元,学生奖助学金以及各项补贴991万元,教学设施改造近2238万元。近年来,我院本科教学投入稳定,稳中增长,教学基本建设优先地位有所保障。

2、图书和信息化建设

我院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40余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特色鲜明,以免疫、组胚等为主。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法语信息资源的建设,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自2005年起,图书馆还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图书馆占地总建筑面积达 8284.77 ㎡。其中,阅览室 4004 ㎡ ,设有阅览座位 916 个。现有纸质文献总藏书量约为 40余万册,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79个,电子图书约53万册(含交大总馆订购部分),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13000 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 7500 种。图书馆每年的图书流通量为 2万册,开放时间为 96 小时/周。

图书馆曾在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Embase Biosis Preview OVIDMicromedexKargerInformaLab Protocol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信息化建设方面,我院为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同时是国际资源整合联盟中国地区培训中心和全国健康信息素养培育创新项目联盟单位。2011-2012年,医学院投入专项经费,新建了托管服务器机房,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条件。升级了校园网主干,升级后的主干带宽已经万兆,全网支持IPV6,广大师生可以采用IPv6协议高速访问教育网内的电子资源。废止了网络收费策略,所有在校师生可免费使用校园网,优化了网络出口链路,保证用户终端能够快速访问Internet。加强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在学生宿舍内实现了Wi-Fi覆盖,学生可以使用无线设备免费访问校内外资源。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