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年本科质量报告
2017-10-12 11:10 点击: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交大特点、医学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5255名,专任教师640名,在职高级职称2632人,博导669人、硕导117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中央“************”9人,中央“************计划”1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7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2010年,我院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着力实现兼含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包含23个学院(系),13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口腔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和7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与(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与(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5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目前在校学生7486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655名,研究生4566名,留学生265名。2010年起,医学院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5年,医学院新招录住院医师945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35%;全年新增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8个,总数(不包括联合培养基地)达到200个,涵盖56个学科。各专科培训基地共招录专科医师439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50%,在培专科医师总数达到1308名。

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

在全力投身实践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对“985”“211”部属重点大学成人学历教育与网络教育相关要求,已逐步形成良好的办学氛围,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在上海市教委校外学习中心办学评估检查中,我院网络教育学院13个学习中心整体评估排位全市第一。其中7所学习中心荣获“中国远程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文化传承创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为先、德才兼备,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内核,打造“交医大学堂”品牌项目,通过“两课”教学、形势政策、仪式教育、大班讲评、社会实践、班团活动等推进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实践辅导员队伍与班导师队伍“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贯通全院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体系,构建“两横一纵,纵横交错”式的“医学大教育”学生工作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浓郁氛围。倡导科技创新和实践育人,完善以“挑战杯”“懿德杯”为主体的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建设,形成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服务理念,推进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行动计划”。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形成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山山圆梦”义工社获上海市教卫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仰望星空”“口说医源”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生命之光”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特色项目。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2个高峰学科(即:临床医学、口腔医学)、6个高原学科(即: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护理)的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

在ESI全球医学学科排名中,医学院共有6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第一、口腔医学排名第二、基础医学排名第三、护理学排名第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十,标志着我院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要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成果转化。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0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近五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2387项,2015年获得537项,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2010-2014年发表SCIE论文9721篇,医学学科论文数第五次位列全国第一,其中表现不俗文章数2918篇,占同期论文数的近1/3。

科技工程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顺利完成“985工程”三期创新能力建设任务,建设了4个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及2个公共卫生平台,并依托医学院基础研究特色和临床优势,在附属医院建设了覆盖十大病种的生物样本库。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五年来,医学院共获授权专利数571项。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院现共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74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据统计,2015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17709张,门急诊人次达3255.56万,出院人次82.44万,住院手术人次56.29万。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住院手术人次、疑难杂症诊治量分别占上海市的1/5、1/4、1/5、1/3、1/2。目前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8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8个。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对外交流,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院现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2013年10月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这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领域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医学院于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通过推动临床医学法语班建设、探索中法合作医学科学硕士课程建设等工作持续增强中法医学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

医学院现有45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2015年共有322名学生,赴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合作院校进行海外游学。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全体医学院人誓将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来,化梦想为行动,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传文化之精粹为己任,执着医学信念、探索科学真理,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坚持不懈地为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创建,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二、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5年是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医学院”)创新驱动和内涵提升互相促进、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医学院以“转化医学发展”为战略主题,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以“学科内涵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长期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型研究不动摇,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不动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不动摇,全院师生医务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情况

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类45%、口腔医学43%、医学相关类40%。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八年制10%、临床医学五年制10%、口腔医学七年制8.8%、预防医学9.2%、医学相关专业10.7%。医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不同学制要求设置各学制、各专业不同学分。其中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64学分;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305学分;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须修满247学分;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72学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须修满260学分;其余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不低于210学分。全学年医学院共开设课程678门,813门次,其中选修课175门。

(二)教师授课情况

2015-2016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专任教师共有64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6%,中级职称的有233人,初级职称87人,其他45人未定职级。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硕士学位1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6%.

表1  专任教师情况

 

职称结构

学历及学位结构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聘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总计:

121

161

233

87

45

430

137

79

1

647

 

2015-2016学年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师数共有389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01人,占其总数的38%。

表2  直属医院医教研系列人员情况

总计

           

合计

博士

硕士

大学本科

大专及以下

1501

1605

780

7

3893

2015学年折合教师总数为1231,在校本科生数为2920人,生师比为2.4:1。

学年

在校本科生总数

专任

教师数

直属附属医院

临床医师数(折合数)

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15

2920

647

3893(584)

1231

2.4:1

 

(三)实验室开放使用情况

医学院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保证,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承担我院主要实验教学职能工作。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化学等5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现有实验用房7000 m2,实验室34间,准备室、标本室、电教控制室等共20间,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实验。现有各类仪器设备2331台(套),设备总值2256万元。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本科生专业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约12000人/年,实验课程总数达51门/年,总学时数约3600学时/年。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除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建立了预约和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还对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全天候开放,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探索的需要。

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正在构建“重视基础、结合临床、注重创新”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3个部分,分别占55%、35%和10%。

实验教学中心先后主编出版了5部实验教程,包括《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教程》、《医学形态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实验教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和《医学化学实验》,形成了相近学科交叉融合的系列实验教程。

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了人体标本展示馆,充实人体标本的内容,调整标本展示的形式,完善标本展示设施,年均约12万人次进入人体标本展示馆自主学习,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平台,因其独特性而成为医学院对外展示的窗口。

实验教学中心还研发了一系列数字化虚拟实验软件,建立了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该平台由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子平台)构成,其中功能学、医用化学、虚拟标准化病人+PBL教学系统具有完整的网上运作能力。已有《多因素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微循环灌流与血流动力学实验》等14项数字化虚拟实验供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化虚拟实验点击率达36万次/年。学生通过电脑上网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直接、直观并实时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熟悉实验步骤,获得感性认识。虚拟仿真实验已推广应用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等16所高校,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此外,实验教学中心先后录制了《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等10余个免疫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视频。学生能通过电脑上网自主学习。还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如在形态学实验平台建立了课堂教学信息交互系统及标本的数字化采集系统;在功能实验室建立了Powerlab系统等,受到学生的欢迎。

 

2.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实验教学中;各教研室以实验指导为纲要,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内容等的选择上,结合专业的特性,并考虑到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理论内容与相关实验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中心逐步覆盖了我校临床医学、检验护理等各专业,各学制包括五年制、长学制学生,由早期接触临床到床边临床全程的临床能力培训环节。中心担负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心根据现有的设备和规模,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54项,在选修课程中为不同阶段医学生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小班化授课,由专、兼职临床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师,以保证充分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课程问卷调查了解授课中的问题和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中心实验的项目兴趣浓厚,总体评价好。经过实验中心的培训和授课,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部分医学生动手动脑自制临床实训模具,如腰椎穿刺模拟箱、自制腹腔镜模型、输液报警器、婴幼儿脐疝热能治疗贴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部分获得创新成果并正式发表论文和获得竞赛项。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心开设临床技能选修课程7门,平均每学期开课5-6门,480学时/学年,选修人数500人/年;共享课程3门,104学时/学年,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受益全国高校学生。中心开放设在课程中的临床基本操作项目有42项,覆盖了国家医师资格实践考试内容,并整合入医患沟通内容、团队合作综合性病例、医疗设备的原理以及病人安全教育内容,通过PBL案例情景教学,提高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实验中心也作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平台,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临床操作评价标准。承担本校各类实践考核1463人次/年,包括4次医学生各阶段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1次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承担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考试1000人。中心除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承担相应的教学研究项目,目前在研的教学项目市级1项,撰写教学论文1篇,已录用1篇。中心组织各类模拟实训教师培训15人,以提高教师团队教学素质;组织培训标准化病人(SP)40人次,应用于各类考试,以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示范中心接待共102人次,其中国内大学2所,中学1所,政府部门、团体等单位3个。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上海市共16所重点中学高中生120名参加,来体验医学的魅力。为沪上2所中学开设健康相关课程,每年20人到中心上课8学时,充分利用资源。

 

三、招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一)2016年本科招生情况

2016年医学院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为630名,实际录取640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含法语班和口腔医学方向)共录取197人,本科各专业共录取443人。其中今年首次以新专业代码招生的生物医学科学专业首批录取9人,自主招生批次录取5人;浙江综合评价录取3人;台湾保送生1人,其他名额将在 9月初通过生物医学科学拔尖人才计划在医学院全部新生中选拔。医学院招生数占整个上海交大招生总人数的16%左右。录取新生男女生构成为:男生270人,占42.2%;女生370人,占57.8%,男女生比大约为2:3,与往年持平。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2016年通过学校审核、考试录取自主招生(含思源计划)学生36人;上海、浙江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改革最终录取沪浙学生110人,比2015年增加30人。提前批次(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类、护理学)149人。积极响应教育部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录取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生源51人。继续推动国际化办学,方便港澳台高中毕业生来大陆接受高等教育,2016年共录取港澳台联考及保送生25名。内地高中班(新疆、西藏)19人。

 

(二)2016年学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2016届我院共有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530人,在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生处和各学院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3.21%,其中八年一贯制和七年制学生158人,就业率100%,本科372人,就业率90.32%,总体就业率93.21%。

2016届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签约三级医院的有25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52.43%;签约二级医院的有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1%;基地升学的有8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7.21%;普通升学的有133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6.92%;其他(包括出国、就业非医疗单位、公务员)的有1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23%。

由于我院一贯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倡导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我院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2016年,我院共有265名毕业生进入市三级和二级医院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53.64%。另外,用人单位普遍对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了满意和赞扬,尤其对我院各类招聘活动的安排组织工作、毕业生信息交流、毕业生推荐工作充分肯定。由于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指导组织工作细致到位,已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进入我院进行校园招聘。2016年共有215余家用人单位来我院进行校园招聘。这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肯定和良好评价。

 

四、教学改革与发展

1. 创新医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院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教学改革,实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的医学基础整合式教学方案第二阶段课程。开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8个系统整合式课程模块,总结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出版系统整合式课程教材;修订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大纲,有效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并在临床五年制学生中继续开展PBL课程,实现PBL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面普及。编写人体疾病与健康导论、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医学五年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大纲。加强标准化病人(SP)库和标准化病例库建设,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质量管理工程”成果丰硕。获上海市教委重点改革项目3项(“4+4”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研究、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基于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改革)、上海市级重点课程项目7项、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项(成人护理学、牙周病学、急诊医学)、上海市全英语课程3项(血液疾病、机体预防与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在第二届上海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基础医学院刘畅、瑞金临床医学院乐飞和陈晟代表上海交大医学院参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刘畅、乐飞获得上海市比赛特等奖、陈晟获得二等奖。刘畅和乐飞从59所高校213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作为上海教师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分别收获理科组一等奖和工科组二等奖。

 

2. 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生源质量得到提升。

医学院继续通过举办上海市12所重点中学“优秀中学生医学夏令营”、致远冬令营、参加本市师范高中招生咨询、医学助跑进中学、选派优秀教师赴外省市进行招生讲座、举行校园开放日等举措积极争取优秀生源。2016年招生填报志愿期间组织各学院老师赴24个省市进行宣传,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在上海市各高等院校录取线中排名第7,全国各高校在沪招生一本批次排名第13。在30个省市综合性大学招生排名进入前5有4个,6-8名13个,前十名共25个省份。

截止2016年,交大医学院短期海外游学常规项目共有53项(北美洲17项,欧洲13项,澳洲8项,亚洲8项,港台地区7项),涉及13国家35所海外及港台院校。在游学项目的内容上,我院致力于拓展临床见习与实验室见习项目,让更多的进入临床阶段实习见习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2016年的项目中,有29个临床见习项目,6个实验室见习项目,18个课程学习项目、参访项目。2015年共有312名本科学生进行了短期海外游学,游学人数占比46.9%。

 

3. RBL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过去的几年中,医学院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载体,构建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

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安排在基础医学多个学科中,历时两个学期。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

RBL教学与以往学生按部就班地做的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见解、论文答辩等基础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由此构建的“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而顺应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年度,在RBL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础上,举行了“医帆启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展示我院学生风采和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4.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7年起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约40万元,支持60个左右本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注重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生个人或团队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主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自主完成实践内容,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2015年10月,经学生(团队)自主申报、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组织开题评审,共有78个项目(资助项目63项、自筹经费项目15项)获得第九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2016年5月中期检查评定后,推荐20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5个项目立项为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

2016年,在第九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中,第八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可视化模型的初探》的结题成果获一等奖;同年,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交大医学院选送的项目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5年下半年,第六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组组长李吉鹏同学获第六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2016年上半年,第八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组组长刘宇同学获第十四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

 

附表三:2007-2015年我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情况汇总

年份

立项总数

国家级项目数

上海市级项目数

2007

40

11

30

2008

52

8

32

2009

41

10

29

2010

56

8

45

2011

42

20

20

2012

82

20

30

2013

71

20

25

2014

80

20

25

2015

78

20

25

合计

542

137

261

(注:2007~2010年,国家级项目可同时立项为上海市级项目)

 

5.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学商店以“服务、交流、创新、和谐”为宗旨,以健康公益为核心,以社区科普能力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各服务部联动为载体,依托医学专业特色和志愿者工作,共享优秀服务资源,融入专业医护学知识,提升大学生科研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医学院特色的科普服务新模式和新途径,不断推进科学商店工作向系统化、常规化迈进。

目前我院已建立了一支以医学生为主体的1300余人的科学知识传播队伍,帮助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传播。2015-2016年度,依托特色化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一加一模式、“以青代学”模式、“菜单化”模式和“联盟式”平台,我院科学商店共开展了慢性病宣教、日常保健等科普讲座28个,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等科普志愿活动16个,累计服务公众逾万人,并挂牌建立武警小药箱服务部。除此之外,科学商店还推动“三区联动”,一进社区、二进校区、三进山区,举办各项便民活动,积极开展以市民需求为重心的科学研究。

打造“思南健康学堂”科普品牌,传递医学科普的人性温度,依托“互联网+”与“健康+”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思南健康之家”,打造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需求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上海市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健康科普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上海市健康文化活动领军品牌和精品项目。活动已从2015年8月9日开始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每期平均100人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期,邀请嘉宾26人次。现已依托医学院校资源、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每月固定两期、设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常态化运作稳步推进,受到民众欢迎。为提升活动品质,扩大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于2016年3月推出“健康微课堂”精品成果,通过上海市卫计委12320、交大医学院微信平台和上海黄浦平台全方位推送,将健康生活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传播,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区居民。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遵循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特殊规律,立足于医学院办学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探索构建前期注重氛围营造与兴趣培养、中期注重能力培养与创新训练、后期注重创新实践与项目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依托思南健康学堂、科学商店等科普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务处医学实训中心创新技能培训,营造喜爱创新、尝试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启迪创新创业意识;中期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尝试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训练创新技能与能力;针对后期学生和研究生,侧重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与对接,依托懿德杯深入挖掘优秀创新性项目,构建“优秀项目池”,有针对性地推荐创新项目与钱学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进行对接,并与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意愿强烈的创新性项目,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以“医行天下,筑梦中国”为主题,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社会实践品牌项目,积极动员医学生和医务青年共同参与,完善媒体宣传和安全保障体系。2016年,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医学生共计926人,立项148个课题,其中重点课题44个,有148名指导教师参与项目指导,走访了青海、云南、宁夏、河北、江苏、浙江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一步树立了青年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同时,组织派遣了11名优秀大学生深入多家附属医院跟随青联委员参与科研学习,3名医学生到区、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挂职锻炼,41名师生赴井冈山开展“井冈情•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

 

五、教学质量监控

医学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学业成绩评定、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制定了系列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规范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制定、开课计划安排、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毕业审查、学籍异动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过程规范,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保障。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医学院形成了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督导组制度、党政干部领导听课制度、学生教学测评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期中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多渠道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2015年下半年根据《关于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八年制、五年制)分班工作的通知》(沪交医教[2015]13号)和《关于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实习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交医教函[2015]18号)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教学活动,吸引并鼓励临床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投身教学,培养并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医学教育师资力量成长,医学院教务处要求各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八年制硕博班实习基地和基地师资建设给予足够重视。开展八年制临床基地遴选和教师建设工作。于此同时,结合临床教师激励计划在各临床医学院内征集和筹建临床整合式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对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运动系统和感染性疾病课程进行整合。

同时,医学院通过“扩大化、全员化、多样化”的激励计划督导方案来保障激励计划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的架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既有的专家督导组为核心,扩大成为专家督导团队;第二,基于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了“学生督导”的模式,这是教学质量中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以骨干学生为主形成的“学生督导”,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布置不同的督查任务,通过学生的明访暗查去了解教学质量;同时每学期将随机抽取50%的学生参与学生评教;第三,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导,由教务处及二级学院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督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第四,由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督导团队,重点督查教学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各级各类督导采用全程和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每学期督导次数为1100余次。学生督导团采用点面结合方式,既有面上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的评教,又形成每月2次的午餐会制度,收集学生意见,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

六、教学条件与保障

1、教学基本投入与建设

医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教学服务体系。2015-2016学年我院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25039台,总金额8.22亿元。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新增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1773台,新增设备金额10739.17万元。医学院教学行政用房总计29188.25平方比,实验室面积达到57959.28平方比。我院坚持环境育人意识,注重学校硬件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本科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学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0453万元用于学校师生教学活动以及相关教学设施改造工作。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近1294万元,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7076万元,学生奖助学金以及各项补贴922余万元,教学设施改造近560万元以及实验材料近601万元。近年来,我院本科教学投入稳定,教学基本建设优先地位有所保障。

2、图书和信息化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特色鲜明,以免疫、组胚等为主。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法语信息资源的建设,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自2005年起,图书馆还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图书馆占地总建筑面积达 8284.77 ㎡。其中,阅览室 4004 ㎡ ,设有阅览座位 916 个。现有纸质文献总藏书量约为 50 万册,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35 个,电子图书约53万册(含交大总馆订购部分),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 4000 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 1500 种。图书馆每年的图书流通量为 9 万余册,开放时间为 96 小时/周。

图书馆曾在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Embase 、Biosis Preview 、 OVID、Micromedex、Karger、Informa、Lab Protocol、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信息化建设方面,我院为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同时是国际资源整合联盟中国地区培训中心和全国健康信息素养培育创新项目联盟单位。2011-2012年,医学院投入专项经费,新建了托管服务器机房,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条件。升级了校园网主干,升级后的主干带宽已经万兆,全网支持IPV6,广大师生可以采用IPv6协议高速访问教育网内的电子资源。废止了网络收费策略,所有在校师生可免费使用校园网,优化了网络出口链路,保证用户终端能够快速访问Internet。加强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在学生宿舍内实现了Wi-Fi覆盖,学生可以使用无线设备免费访问校内外资源。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