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文明网(旧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方案
  2016年11月12日 00:00 浏览(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上海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实施意见”精神,落实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多次论证,结合我院教学改革的实际,决定制定我院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方案。本方案以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为主体,提高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辅以思政育人队伍建设以完善学生人格养成。其目的和核心内容包括:

1. 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保证医学院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2. 建设和激励首席教师负责的教学团队,激励专任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及骨干教师更积极地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及教书育人,通过对中青年教师多层次培养,激发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通过首席教师、教学名师引领和带动教学团队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能力和师资水平;让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与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密切互动,教学相长,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 为保证教学秩序,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步强化思政育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深化思政教师、班导师双师联动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终极目标服务。

该方案主要针对院本部的本科教学。临床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另行制订。

一、教学团队建设

我院在2006年开展了第八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厘清了办学思想,明确了培养目标,围绕新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展了系统的整合课程教学试点。遵照“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保证质量,确立教育改革的方向。改革力求培养的医学人才达到以下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智慧与人格并重;具备自学、实践、交流、创新能力;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适应医学新理念与新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打破传统的医前教育、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分割教学局面,通过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使基础临床教学交错融合。将医学导论(即健康与疾病导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三者进行有机整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表1)。以系统

整合为手段,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循证思维为方法,以科研训练为目的,以人文精神为实质,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联系,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以往不明确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目的、只为考试而学的状况。对于理学相关专业学生, 将课程进行横向整合,调整为正常人体学和疾病学基础两门主干课程。相应专业课程也进行了优化组合(表2)。

五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系列试点效果明显,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在学院推广这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必须得到保证,学院拟通过组建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PI和Co-PI、中青年教师、临床教师或临床教学顾问等组成与此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相适应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以保证这一教学成果的推广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1 教学团队的设立

根据医学院教学发展规划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本着优先整合课程体系建设兼顾稳定教学秩序的原则组建若干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

1.1.1 理论教学团队

依据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和知识的相关性将课程分组,为完成同组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组成教学团队。学院优先支持25个理论教学团队(表3),各团队教学任务清单见附件)。

1.1.2 实践教学团队

我院已建设了综合性、开放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护理实践教学平台、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平台和医学模拟教学平台等;希望依托这些平台,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团队,进行实践教学。学院优先支持9个实践教学团队(表4)。各团队教学任务清单见附件

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原则上每位首席教师负责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必须是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所属学院的在职人员。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必须相互交流合作,协同提高教学质量。

1.2 职责与要求

1.2.1 理论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重点任务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激励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临床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本科教学,保证授课数量,质量上符合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好相关课程内容。

1.2.1.1首席教师

首席教师经公开遴选产生,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首席教师还应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相关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首席教师必须担任课程的主讲,建议总教学工作量大于108学时/年。负责教学团队的建立及日常管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具体工作包括:(1)组织和协调实施教学团队的教学任务,确保授课数量和授课质量;(2)规划、组织并主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3)全面负责与团队相关的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效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及预、试讲等活动;(4)重视网上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网上答疑平台,与学生互动;(5)负责团队成员的遴选和考核评价;(6)负责制定团队成员激励经费的分配方案。

1.2.1.2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规模适度。团队应明确教学任务,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团队应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含新引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团队的教学工作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团队应建立完整、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参加整合课程、全外语教学、精品课程等,获得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创新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团队内的教师可以各种形式承担教学工作,包括理论课、PBL、RBL等科创项目带教、教学管理、为学生辅导答疑、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教学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等。必须保证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比例,且团队整体在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以及督导评价等方面必须优良以上。

团队必须制定主讲教师,青年教师,科研指导教师以及临床教师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引导或培养计划。

1.2.2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团队必须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充分利用强大的学科优势、丰富的临床医疗与科研资源,构建“重视基础、结合临床、注重创新”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因材施教,实现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开放共享,营造有利于实践育人的实验环境,做到“各具特色、职责明确、协作共享、运行有序”;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达到“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方法信息化”。

1.2.2.1首席教师

首席教师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与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首席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思想;坚持在实践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首席教师必须负责实验教学准备,担任实践课程的主讲,建议总教学工作量大于108学时/年。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团队的各项工作。具体工作包括:(1)在医学院及二级学院领导下,负责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日常管理、并协助二级学院开展团队成员的年度考核工作;(2)全面负责实践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日常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估、质量管理和教学改革等;(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正式立项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或开放实验室的协作课题,或作为负责人申请教学课题;(4)每年发表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或获得实践教学成果相关奖项(包括PBL案例或情景模拟案例或慕课案例奖项);(5)组织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技术工作的交流,指导和帮助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和实践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1.2.2.2 教学团队

通过首席教师吸引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团队互通,构建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必须热爱实践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本门课程的、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理念;建立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标准,重视基本规范的养成、基础能力的培养、与科学前沿和临床知识的密切联系;创新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学习方式;提高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程度,推动课程管理、师生交流、教学评价的信息化。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过程,如RBL等。

1.3 遴选及管理方案

由医学院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共同组织公开遴选和考核各教学团队的首席教师,聘期三年;各二级学院和首席教师共同组织遴选其带领的教学团队成员。

首席教师及其教学团队须提交明确其权利义务的建设项目任务书和激励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教书育人的举措,任务书须经相关系或教研室、二级学院审核,报医学院备案。该任务书为首席教师、其教学团队及团队成员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依据。

在团队年度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团队成员考核合格者下一年度可通过绿色通道简化年度遴选程序。

1.4 教学团队组建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

1.4.1 理论教学团队

聘期指标(三年内)

1. 团队地位。首席教师带领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主讲课程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国内起到示范作用,为形成本领域教学的历史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2. 师资水平。培养能理解整合课程或主干课程理念,熟悉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较高造诣,能主讲一门整合课程或主干课程的教师5-8名。

3. 师资结构。具有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吸引临床教师、PI和Co-PI参与团队建设。

4.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文件制定、教学任务分配以及集体备课等环节必须做到科学有据;建立教学值班制度,配备应急后备教师,保证教学安全。

5. 教学网络。必须建设与课程相对应的教学网络,包括基本资源(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和拓展资源(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的建设。

6. 教学学术。模块课程完成教材编写,并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系统课程完成新一轮修订。首席教师带领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教学团队至少完成以下工作中的2项:

(1)获得市级及以上项目1项或院级及以上3项(含精品课程、重点课程、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教学团队、全英语示范课、PBL案例获奖或应用、教学研究项目、教师发展培训项目);

(2)指导的学生项目获市级以上立项或奖励;

(3)主编、副主编一本教材或参编三本以上相关本科教学内容教材。

年度指标(每年考核)

1. 教学任务。完成学院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团队每年完成本科生教学课时数300学时以上(学时数换算规则以人事处教师职称晋升教学考核条例为准),无教学事故及差错。

2. 教学准备。首席教师协调和不断完善课程各教学环节出现的衔接问题,每年完成集体备课及预、试讲15次(有书面记录)。

3. 教学管理。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1次以上,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并给予解决或及时解答(有书面记录)。

4. 教学质量。团队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团队成员的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的平均分良好(85分)以上。

5. 课外教学。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团队必须建立首席教师接待日、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答疑辅导值班日制度,每周总计不少于10小时;团队内教师须向学生公布电话、电子邮箱等,每位教师以网络答疑平台、面授、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学生辅导、答疑。

6. 学生考核。每位教师须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多元化考核,及时批改作业、实验报告,开展文献导读、课外研讨,鼓励学生撰写文献报告、小论文,并及时批阅,做好平时分记录。

7. 创新培养。指导RBL、PBL和大学生科创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8. 教学研究。团队每年完成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国外或国内主要教学杂志(如: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等。

1.4.2 实践教学团队

聘期指标(三年内)

1. 团队地位。实践教学团队首席教师带领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主讲的实践课程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国内起到示范作用,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 师资水平。培养能理解实验整合课程或实验主干课程理念,熟悉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较高造诣,能讲授一门实验课程或主干课程的教师10名以上。

3. 课程资源。组织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编写相应实践课程教材,包括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等;建设课程教学网络,包括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和拓展资源(反映实践课程特点,应用于各实践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数字化标本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年度指标(每年考核)

1. 教学任务。完成学院下达的实践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团队成员的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的平均分良好以上),无教学事故及差错。

2. 教学准备。每年完成集体备课10次,预、试讲10次(有书面记录)。

3. 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内教师须向学生公布电话、电子邮箱等,每位教师以网络答疑平台、面授、示教、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学生辅导、答疑每年不少于100小时(有书面记录)。

4. 教学管理。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1次以上,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并给予解决或及时解答(有书面记录)。

5. 学生考核。教师须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及时布置、批改作业、文献报告、实验报告等,并做好记录,每年不少于100小时。

6. 教师培训。参加全国性的实验教学交流和培训。其中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需每年参加上述交流或培训,参加大会投稿或撰写体会。

7.创新培养。每个实践团队必须有一项在研的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指导RBL、PBL和大学生科创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8. 教学研究。发表实践教学论文或申报实践教学成果。团队每年完成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国外或国内主要教学杂志(如: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

1.5 反馈机制

教务处、人事处作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管理机构,各相关学院为具体负责单位,共同负责教学团队的具体规划、评估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1. 由管理部门邀请教学督导、同行专家等开展必要的教学督导,根据督导结果及时反映情况。

2. 教务处组织各首席教师及团队于每年底进行汇报,了解教学质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情况。

3. 医学院对首席教师及团队的相关考核结果在全院内进行公示。

二、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思政育人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推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政教师与班导师作为我院思政育人队伍中的两支主要梯队,多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形成双师联动、相辅相成的育人格局,对于培养“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卓越医学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 队伍构成

思政育人队伍主要指“双师”——思政教师和班导师。

思政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前医学院院本部共有本科生2200名左右,思政教师18名,从事一线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思政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且应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思想工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做到讲政治、懂教育、能敬业、有素质、会实践。

医学院班导师工作机制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推行以来,班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前后期班导师工作逐渐打通,目前班导师库人数达到60。本科生从大二学年开始正式启动班导师工作机制,按照班级数配备班导师,原则上一个班级配备1位班导师,专业人数较多的大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限1人。每批班导师人数为20人左右。班导师应为医学院系统内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发展动向和社会需求,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

2.2 职责与要求

2.2.1 思政教师

思政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工作,并从以教育为出发点的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指导学生的成长。具体要求: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法制意识、良好的品行操守及健康的心理。要与学生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学习),深入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做好综合测评、考核奖惩等工作;关心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帮困助学工作,特别要关心生理、心理方面有障碍和疾患的学生;加强与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联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要承担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指导”等。也可开设各种人文和大学生活指导类的选修课程,并为学生辅导员开设课程积极创造条件。

要指导学生党团建设,指导学生开展青年志愿培养学生骨干,搞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辅导员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外创新和社团活动。

要主动研究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要组织协调社会教育资源,以创新精神研究运用多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2.2 班导师

班导师应遵循“关爱为本,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能力为重,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德育为先,做学生的道德表率”的工作宗旨,依托各种工作载体,通过各种工作形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本科生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班级辅导员“双师联动”,共同加强班级内涵建设,致力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具体要求:

引领思想进步。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导师每学期至少参与2-3次班级活动,通过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导航专业发展。做好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启发科研思维。开展科研方法指导,注重培养科研精神,训练科研思维。通过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和感染学生,注重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

激励科技创新。注重创新视阈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课题型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创新系列活动为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其他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相关工作。

2.3 遴选及管理方案

思政教师的遴选工作由医学院人事处和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聘思政教师,聘期为三年一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根据“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的方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

班导师的遴选工作由医学院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直接负责,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导师意愿、学生意向配备班导师。班导师的任期原则上至医学生前期基础学习阶段结束。为加强班导师工作的实效性和延续性,鼓励进入后期临床医学院的班级继续开展班导师工作。学指委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班导师工作的开展与班导师队伍建设,执行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相关工作要求和安排,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本科阶段“班导师”工作实施细则》对班导师队伍实行全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4 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

2.4.1 思政教师

1. 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校内外培训,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职业化培训或专题培训不少于1次,校内日常培训不少于6次,兼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4次的校内日常培训;注重工作研究,每学期撰写或发表至少1篇与思政工作相关的论文;积极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等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证书。

2.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学生实际,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每学期至少同每个学生谈心1次;经常性与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3. 专题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国防教育、诚信教育、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种专题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积极参与第一、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参与承担“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党课”、“团课”等教育教学任务。

4. 学风建设。重视学风建设,积极开展班级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所带班集体考风考纪良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配合专业教师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工作。

5. 党团组织建设。指导学生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重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团支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参与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至少担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社会实践项目、学生社团等其中一项内容的指导老师。

6. 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有目标、有计划,每学期至少召开3次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注重对学生骨干的培养,经常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带班级或学生个人获各类奖项及荣誉称号较多。

7. 生活园区建设。每学期深入学生宿舍不少于2次,开展宿舍文明、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将育人工作融入到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与服务之中。

8. 特色和创新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能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可推广性的特色工作项目和机制。或承担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工作,专业方向明确,工作成绩突出。

2.4.2 班导师

1. 日常指导工作量。班导师每学期进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至少3次,有主题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每学期积极指导并亲身参加所在班级开展的文化创建项目至少1项;每年参加“导师有约”活动至少1次。

2. 项目评定。班导师文化创建项目作为医学院班导师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常规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评选出医学院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30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十大精品项目”。

3. 工作研究。积极开展工作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撰写工作案例、总结心得体会、研究难点热点、凝练工作思路,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形成一定文字篇幅的工作思考和见地论述,得到采纳。

4. 年度工作考评。由学生、辅导员、管理部门等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班导师的综合素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5. 成果展示。撰写的学生工作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在相关杂志期刊公开发表、出版;指导项目的成果转化为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并被某个领域广泛应用。

6. 宣传报道。班导师自身具有先进事迹,或其所指导的活动项目等具有典型性,得到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7. 育人成效。通过班导师的作用影响,班风、学风、团队凝聚力、班团内涵建设是否具有较大提升,学生精神面貌、思想教育状况是否呈现出新的变化,所带学生是否涌现突出事迹等。

8. 其他业绩。具有其他显著工作成效或特色工作,受到广大师生一致肯定,具有辐射效应与推广价值。

2.5 反馈机制

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思政育人队伍的主要管理部门,负责思政教师、班导师队伍的整体规划、评估监督等管理工作,坚持采取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平时考察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

1. 通过召开思政育人队伍师生座谈会,充分听取教师意见,根据教师意愿制定相关工作目标与计划,倾听学生心声,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安排。

2. 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思政育人队伍教师开展工作研讨及总结会等,对教师的育人工作,运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3. 医学院对思政育人队伍的奖励、表彰结果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对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和梳理,对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之处加以鞭策和整改。

三、考核及激励措施

3.1 考核办法

参加教学或教学改革的教师必须参加一个团队才有可能获得激励,但由于整合课程的特点,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团队的教学工作。

年度考核重点考核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用在教学的精力以及各项工作完成进度;聘期考核重点关注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达到的综合水平。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奖励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作为聘期奖励和下一轮遴选的参考依据。

3.2 经费保障

医学院设立本科教学激励专项经费。同时,将原本科教学课时津贴纳入其中。各团队的具体激励额度标准由医学院人事处和教务处根据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量(包括授课,带教RBL, PBL, 科创实验等),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三方面情况制定。第二课堂激励经费由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分配

3.3 激励方案

每年由学院组织专家对各团队进行考核和评价,结果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核定。

1. 首席教师激励:首席教师不参与团队激励经费的分配。每年学院对团队进行评价后,由医学院直接依据团队的评价结果对首席教师给予激励。不合格的不予以激励。

2. 团队成员激励:激励经费由首席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参与度、教学效果等负责分配,报各学院和医学院教务处备案。拒绝平均分配,必须体现激励效果。不参与本科教学和教学不合格者不予以激励。

3、第二课堂激励:根据评价指标每年对班导师、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考评,考评结果按照 “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第。考评结果“合格”以上的班导师给予当年工作奖励。

4.人事处根据团队和第二课堂的经费分配方案,每月发放80%的经费,20%在年底考核后发放。

本实施方案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院人事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