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文明网(旧版)
博雅讲坛黄乔生教授主讲《鲁迅——在医学与文学之间》
  2015年10月16日 00:00 浏览(

10月15日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5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承办的《鲁迅——在医学与文学之间》专题讲座做客我院博雅讲坛。报告人是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的黄乔生教授,新教学楼圣约翰厅内座无虚席,众多学子前来倾听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风采。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豪鲁迅先生的出发点却是医学,黄乔生教授的讲述也由此开始,他一一列举了鲁迅先生人生中对其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牙损事件、父亲的肺病,都让鲁迅对当时将病归于命的中医心存失望,盼国家得以复兴,国人得以挽救,故而走上了学医的道路。黄教授特别提到,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过程中,与恩师藤野先生的关系。除了亦师亦友之外,黄教授以独到的视角和眼光,剖析了二者为人称道的友好关系中的更深层次,引发了众人的思索。

谈及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黄乔生教授将过去与如今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他告诉我们,过去的医学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育,鲁迅在日本留学所期望的内容,不仅是所灌输的新知识,而是开拓具有欧洲意义上的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终日的苦读令他心中隐隐浮现出失望之意,再加上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与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促使鲁迅先生最终选择了文学。但即使在写作生涯中,鲁迅先生也并未脱离医者的本色。黄教授指出,如果把血管、肌肉看作现实社会,鲁迅也往往被评论者称为手握解剖刀的外科医生,因为他的文学主张与医学之间有象征性联系。鲁迅本人更是说过,他的小说题材,大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目的是在揭出病苦,引起人们注意,从而加以治疗。

报告的最后,黄教授借鲁迅一番言语,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期望:希望每位医学生都能成为鲁迅这样刚强、正义、富有民族气节的人。而随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也十分活跃热闹,到场的学生表示通过讲座对鲁迅先生的经历和气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除了当晚的专题讲座之外,医学院还在新教学楼大厅开设了鲁迅的读书生活展廊,陈列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展现了鲁迅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的勤奋,也希望由此敦促学子在学习之余不忘丰富阅读量,提升自身修养,培养医者的人文情怀。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