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文明网(旧版)
话剧《清贫的牡丹》(牡丹剧社师生版)新生专场成功首演
  2017年12月28日 00:00 浏览(

9月11日下午,话剧《清贫的牡丹》(牡丹剧社师生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年文化艺术节的重磅活动之一,在懿德楼三楼大礼堂成功首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文明办副处级调研员俞真,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包立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部处、各学院的负责人及2017级本科及长学制新生和硕士研究生新生观看了本次演出。

话剧的原型王振义院士也来到现场并在陈国强院长陪同下上台讲话,他勉励医学生说:“我想告诉你们,学医这条路是对的,将来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还有什么经验能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用你所学造福病患。”他鼓励医学生要坚定信念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范先群书记也对医学新生提出殷切希望,要以王振义院士为楷模,传承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精神,坚定从医信念、走好医学之路。随后王振义院士与师生们共同观看了话剧,并在演出后与演职人员合影。

《清贫的牡丹》以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将他七十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讲述了一位仁医为病人健康而奋斗的执着和坚定。剧中,王振义与人生伴侣谢竞雄在震旦校园谈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中,他目睹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死于急性白血病,愈发坚定了自己钻研医学、救死扶伤的信念;在贫困的山村中他苦中作乐,潜心研究中药,救治村民,更意识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他与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一道,苦苦求索七年,终于探索出了采用诱导分化剂——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路。王振义院士对妻子的深情,对病人的负责到底,对科研的坚持不懈,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奉献,一次次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话剧最后,剧中人物齐诵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铮铮誓言令人动容,引起现场强烈的共鸣。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以生动感人的形式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不只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舞台上演。《清贫的牡丹》对于医学生坚定从医信念、走好医学之路,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2012年,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创建60周年华诞之际,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首次登上舞台,震撼了师生校友。2014年11月18日,作为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扶持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受到上海各高校千余名师生的好评如潮。此后,这部话剧作为持续保留下来的舞台剧,每年都会由医学院学生剧团演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生入学的舞台上演,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政教育的生动一课,成为数年来传承医学院“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神的重要形式。

为进一步凸显典型人物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弘扬师德师风的正能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对《清贫的牡丹》进行了新一轮打造和排演。2017年3月牡丹剧社宣告成立,从医学院、附属医院招募组建了包括47名医护教工和17名学生的演职人员队伍。牡丹剧社是医学院成立的第一个以王振义院士主要生平为剧社演出内容、由师生医护员工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剧社成员中有临床医生,有一线教师,有辅导员,也有医学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王振义院士的“粉丝”,也都是热爱舞台的话剧迷。大家被王振义院士的精神所感召,倾情演绎大医精诚的故事。在历时半年的排练过程中,剧社全体演职人员投入了生命的激情,挑战自我,挑战舞台。没有演出经验,他们以最质朴真实的情感来弥补,工作学习繁忙,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传承了牡丹精神,赋予了《清贫的牡丹》新的光彩。牡丹剧社将持续对这部经典剧作进行丰富和深化,让大师剧真正成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生活化、艺术化的载体,贯通思政课的全过程,让“表演舞台”成为思政课堂的新形象。

导演雷国华谈到该剧时说:“我们需要呼唤时代的正能量,呼唤那些被浮躁所淹没、沉睡于我们心中的人性的光辉,《清贫的牡丹》就是这样一部优秀剧作。”王振义的扮演者、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杨润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排练和准备,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组的师生员工大家对于这种大师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相信自己可以将这种大师精神融合于自己的言行中,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竭尽全力践行医学的誓言,延续精勤不倦,大医精诚的精神。参演者瑞金医院护士唐蕾毕业后第一年就在血液科工作,经常看到王振义主任带领医生讨论病例,27年过去了,她一直“在敬仰中感受着王老的仁心仁术,这种影响深远而持久,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埋怨。”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