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治理

医学院教授委员会扩大会暨人才评价改革专题讨论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1-08-19 11:14:30   点击数:

8月17日上午,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委员会扩大会暨人才评价改革专题讨论会在懿德楼101会议室召开。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党委副书记施建蓉、副院长胡翊群、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专家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主持。

范先群院长指出,高校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医学院要深入贯彻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师德师风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医学院将进一步改进教师科研评价,建立评价新标准,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以高质量、高影响力、高水平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地评价人才;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前提下,为优秀青年人才迅速成长进一步畅通渠道。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遵循各系列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专业技术队伍。

范先群院长同时也提到,医学院在第一轮“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第二轮建设方案也已经通过评审。医学院要继续对标世界一流,聚焦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目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育引政策,进一步推进各项人才政策、举措的执行与实施,做到落地生根、落出实效。作为一所研究型高校,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做到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服务,尤其是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优先并积极推荐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同时立足发展根本,深化卓有成效的本土人才培育措施,继续实施双百人计划与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新一轮创新团队,构筑一流师资集聚新高地。

人事处处长徐袁瑾对医学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了汇报,同时对拟修订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本次职称制度改革,对于明令禁止的坚决调整,对于有明确要求的充分体现,对于鼓励倡导的积极探索。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第一导向,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进一步破除“五唯”等倾向,完善分类分层评价新标准;进一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结合各学科特点,探索将论文、教学成果、著作、决策咨询报告、行业标准、成果转化等作为代表性成果进行评价。

在讨论中,陈赛娟院士指出,大学的人才因岗位职责不同而分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等,要根据各岗位职责、特点和专业要求,细化人才分类,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打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投入教学科研等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近几年,随着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都成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其中从事临床研究相关工作的人员由于缺少晋升通道,给他们个人职业发展带来瓶颈,也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临床研究队伍的不稳定。希望针对这类群体,给他们打通晋升通道,激发临床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临床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张志愿院士指出,健全人才综合评价,要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评价。要尊重学科特点,细化评价标准,改变大同行“量化”评价的粗犷式方法,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研并重,相互促进与提升,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引导高层次人才进课堂、上讲台、传思想、育人才,进一步落实教授上课制度,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对相关知识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知识,确保教学质量。由于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中不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临床任务量不一致,建议要合理设置教学工作量。

与会人员还就各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中的细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夏强教授、程金科教授、沈南教授、任瑞宝教授、苏冰教授、雷鸣教授、王慧教授、章雅青教授、郭晓奎教授等就如何突出团队评价、完善破格晋升、支持和鼓励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文、增加教学成果在评价指标中的比重、完善同行专家评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在场其他专家也对医学院职称制度改革建言献策。

最后,赵文华副书记表示,医学院将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形成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职称制度,营造良好氛围,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与选人用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