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博导去下乡 记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服务团凉山帮扶

发布日期:2017-12-28 00:00:00   点击数: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7月31日报道:义诊九点半准时开始。郜振彦怎么也没想到,大凉山焦虑的家长们一大早就在气温不断攀升的阳光里排队等候她和导师的到来。凉山的老百姓要看一次专家不容易,何况是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大专家。他们或推着童车,或抱着刚足月的婴儿;有的是因为孩子反复“非典型性”感冒发烧,有的是孩子身高体重甚至智力远低于同月龄宝宝……

郜振彦是新华医院儿科学博士,她的导师颜崇淮教授在医院一周只看一次特需门诊,最多接待5名病人,此时却无法拒绝凉山百姓迫切的就诊需求,和郜振彦组成了一个师生分诊义诊台。郜振彦为孩子们初诊,再将关键信息转述给颜崇淮,省去了问诊时间,又牺牲了休息和用餐时间,师生二人一共为40名凉山孩子进行了义诊。

“在上海已经消失很多年的麻疹、罕见的结核病、少发的艾滋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在这里竟然是常见病。病房里蔓延着麻疹、艾滋病、结核病及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医疗资源的匮乏,儿科医生的短缺,生存条件的艰难猝不及防地戳痛了郜振彦,“大山里的婴儿3个月时,母乳不足后,只能喝米汤,与成人同食,我们常说的婴儿配方奶粉、辅食添加、维生素D补充,对他们来说,简直遥不可及。”

在来到凉山之前,郜振彦一直以为全民实现预防接种,那所有的传染性疾病就像几十年前的天花一样消失殆尽了,然而,凉山的预防接种普及率极低,很多儿童基本没有正规接种疫苗,麻疹等传染性疾病还在肆意泛滥。看着州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迫切希望自己帮助他们改善当地儿童的健康状况,郜振彦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帮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

义诊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服务团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医疗帮扶的第一站。作为医学院常规的暑期实践活动,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包括郜振彦在内,今年服务团的九名学生都是同自己的导师一起来到凉山的。从实验室或临床走向基层,从上海的三甲医院走向偏远山区,对导师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对学生们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

服务团里的研究生石惠卿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为了能让她在义诊中更好地服务当地患者,她的导师、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医师陈津津花了一周时间为她“补课”,“以往义诊都是孤军奋战,这次带着学生一起义诊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陈津津说,“在上海,石惠卿一周也很难保证跟一次我的门诊,所以在来之前就要求她好好温习了一遍临床知识。”

说到凉山的老百姓看病,凉山州的副州长肖春一阵心酸,“在我们这里,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的,生了病都会到成都去看病,不会留在本地。”凉山有500多万人口,大部分老百姓仍会留在州内看病,由于医疗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加上百姓自我健康管理和保健的理念缺失,导致大多数人看病预后效果不佳,此外,当地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高发,也导致多种重点疾病防控任务艰巨。

在本次的服务团帮扶过程中,九名博导和自己的学生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深入凉山州的两所人民医院,分别开展与科室的对接,了解当地的学科建设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规划未来几年里帮扶的重点和方向。

在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晓林与研究生黄晶焕一起在医院骨科进行了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黄晶焕发现,当地并非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工具,但对工具的运用以及治疗的理念与当前先进的水平仍有一定的差异,而这却会直接导致治疗结果的成败。

此外,当地百姓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充分,对于骨肿瘤、骨关节结核等严重疾病,因为早期的症状不明显,一拖再拖,就延误了诊治。深感几个病例分析并不能帮助提升当地骨科的整体医疗水平,黄晶焕直言,当下最关键的,是要把“输血”变为“造血”。“应该给当地的医生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把好的治疗理念和必要的科普宣教知识带回凉山,帮助当地人民提高健康水平。”

外科学博士研究生祝有位与导师、瑞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陈皓在凉山州一院肝胆外科查房、座谈的过程中,注意到当地疾病谱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青年医生,我们希望可以为当地医院提供科研咨询,收集当地特色疾病的病历资料、标本,开展临床、基础科研,从而得到系统、科学的当地特色疾病诊疗常规。”祝有位说,要在博士生导师支持下,找到痛点、难点,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处。

看到学生们在此行的积极表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委书记游佳琳深感欣慰。医学院团委牵头的这项博士团暑期实践活动采用“博导+博士生”的形式,这在上海的医学院里还是第一次尝试。以往,博士生与自己的导师有时候一周也很难见上一面,但通过博导7*24小时的带教,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增加临床经验的同时更近距离地认识导师。

“这些博导放下忙碌的工作,在基层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对医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和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将医疗帮扶与育人树人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收获满满。”游佳琳说,“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这样的带教模式,让医学生感受亦师亦友的‘大家’魅力,指引他们成为更全面、更具人文精神的医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学(风湿病)博士生郭茹茹第一次和导师参加帮扶活动,她在实践感言中这样写到:“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颇多。我的导师,主任医师吕良敬教授不仅仅是973首席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医者。这一路上,他教给我疾病诊断的思路及治疗原则,还时刻提醒我对待病人要尊重与爱护,他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榜样。”

“也许是条件和理念的欠缺,这里的医师只是为了治病而治病,但在上海,哪怕是一个创口,导师也会要求尽量做得最小最美观。一个手术让我看到了差距,更让我体会到了上海医者身上的‘工匠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小儿泌尿外科博士生钟量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在医学上精益求精的追求带到这里,也带到国家各个需要帮扶的地方去,造福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1个国贫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凉山每千人口卫计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床位数分别为4.66人、1.44人,1.79人和4.58张,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州仅有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33家,卫生计生人才队伍量少质弱,高端人才极度匮乏,当地基层机构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总体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

作为此行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卫计委签署了《对口帮扶凉山州卫生计生工作协议书》,未来,双方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合作深入持续地开展,通过权威专家学者担任凉山州卫计委医学科学顾问、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社会实践基地、两地科室精准医疗帮扶、远程指导及项目合作、选派凉山技术骨干来沪学习等形式,整体提升凉山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