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团队成功为一名来自加纳的“巨大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实施了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该肿瘤体积巨大、性质特殊,术中出血可能性大,且患者为罕见的“熊猫血”(Rh阴性B型血),极大提升了手术难度和风险。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经过完善准备和协作,历时4小时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了重达8.2千克(16.4斤)的巨大肿瘤。患者目前恢复良好,将于本周出院。

这位来自加纳的患者今年36岁,自2016年起在中国求学,先后在江南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获得材料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约一年前,他因左髋关节不适在外院就诊,发现骨盆占位,但未予重视。去年6月,肿瘤进行性增大,经穿刺活检确诊为骨巨细胞瘤。到了2024年底,患者的肿瘤已增大至篮球大小,并从穿刺口破溃,导致患者行动困难,伤口迁延不愈,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由于肿瘤体积巨大、手术风险极高,经外院医生推荐,患者来到上海市一医院求助。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骨肿瘤科(北)主任孙伟在详细询问病史并阅片后,认为患者的病情迫在眉睫,亟需进行手术,但是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均极大。
孙伟告诉记者,该手术有着三大难点:一是肿瘤体积巨大,且处于骨盆部位,侵犯范围广,肿瘤上极已达到肋骨下缘,手术切除难度高;二是患者的骨盆部位由于肿瘤体积巨大、生长迅速,已造成软组织的坏死、感染,给手术切除后的创面覆盖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三是患者由于长时间的肿瘤消耗,刚接诊时血色素仅为6.6g/L,更为棘手的是患者血型为Rh阴性B型血(俗称“熊猫血”),血源稀缺,而骨肿瘤巨大肿瘤手术中出血风险极高。
面对重重困难,是保守治疗还是放手一搏?孙伟决定迎难而上。
骨科团队先是给予患者地舒单抗治疗,使肿瘤边界清晰,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针对患者罕见的血型,团队在输血科和上海市中心血站的支持下,术前3天为患者准备了4个单位Rh阴性O型洗涤红细胞,纠正其严重贫血。手术当天,又准备了14个单位Rh阴性红细胞,确保术中用血充足。

手术前一天,骨科团队邀请了麻醉科、急诊危重病科、泌尿外科、输血科、营养科等科室开展全院大会诊,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术前、术中、术后方案以及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风险,团队制订了“术前肿瘤血供动脉介入栓塞+术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方案,最大程度控制、减少术中出血。
手术当天,骨科团队用时4个半小时,在精细地止血、保护周围脏器及血管神经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完整地切除了重达8.2千克(16.4斤)的巨大骨盆肿瘤。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已在康复科的术后康复指导下,扶拐站立行走,即将于本周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