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教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袁逖飞莅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脑功能调控》课程。
课程伊始,袁逖飞从空间科学、微观科学、认识自我等三方面进行举例,生动阐述了脑科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当代科学的终极疆域。从1848年菲尼斯·盖奇被炸弹碎片穿脑后幸存但性情大变到1949年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因用切除额叶的方法治疗精神分裂而获得诺贝尔奖,再到如今多模态物理场有效改变脑电活动方法的问世,无不彰显着脑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盛况。他特别强调,正是由于创新精神,脑科学才得以从一片空白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学问;也正是由于医学人文的深入了解,脑科学的发展才更为合乎伦理道德,更易被社会接纳,从而更好为患者带去希望与福祉。

随后,袁逖飞开门见山地提出脑功能调控的四大目标:通过构建功能图谱、制作动力学模型的方式更好“了解脑”;通过加强对脑神经的高频刺激,提升神经可塑性的方法更好“增强脑”;通过个体化电场计算、个体化功能频率分析、个体化激素水平调控的方式更好“康复脑”;通过多器官协同效应的调控模式更好“脑调身”。同时,他还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精神卫生医师,不仅要追求患者疾病康复的速度,还要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方便性与可行性。例如为缩短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上的时间,将传统的30分钟中频率刺激创造性转化为10分钟高频间歇性刺激,并且深入关注不同患者的时间节律、睡眠状况,从而为不同患者量身打造出个体化的精准干预。这是先进医学技术的体现,更是医者对患者关怀的有力表现。
紧接着,袁逖飞为同学们生动构建了脑功能调控的新体系。通过“快、准、稳”的超声操作技术定位“精细靶点”;通过人类基因型的准确解码,形成有效的“闭环刺激”;通过严谨的预测验证,形成恰当的“个体方案”;通过融“声、光、电、磁”为一炉的电磁设计,实现“无创治疗”;通过借助智能模拟的方式,完成“多靶整合”。五管齐下,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他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脑科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更多脑疾病患者的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袁逖飞对“脑科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大一新生如何更好入门脑科学”等问题,给予了充分且专业的解答。最终,健康中国课程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节课程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关于“脑科学”世界的一扇大门,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医学不同领域的探索热情,激励同学们以人文关怀与科学创新并重,探索脑科学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