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创建动态 > 正文

《中国档案报》专访政协委员李定国

发布日期:2009-03-13 00:00:00   点击数:

《中国档案报》专访政协委员李定国

――建好健康档案 让百姓病有所“依”

近年来,医疗健康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真正体现“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各级档案部门把构建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服务体系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建立健全包括医疗档案、健康档案在内的民生领域档案,积极为改善民生服务。今年“两会”期间,正值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本报记者就上海医疗档案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相关情况,专门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科主任李定国。

李定国委员是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高度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疗档案、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尤为了解。他说,医疗档案是总结医疗经验和进行医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医生的经验就是病例的积累。同国外相比,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临床研究方面的病历档案资料十分匮乏。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有利于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目前患者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去就诊的现状,为医院分流减压。

李定国委员认为,对医疗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他介绍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级医院档案工作开始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经过几年发展,大部分市级医院现已使用或准备使用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管理软件也从最初使用的单机版逐步过渡到网络版,从购买档案管理软件发展到自主开发档案管理软件。通过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市级医院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近年来,随着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视,各市级医院也对本单位民生档案信息进行了整合,对老百姓利用较多的病历档案等一些专业档案加强管理,提供服务,收到良好效果。

谈到即将在上海举办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李定国委员充满期待,并对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表示赞同。他说,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推广,也是建设“健康型城市”、迎接世博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随着“健康型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应用越来越重视,为上海建设健康型城市增添了巨大的活力。从2000年开始,上海统一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电子档案。近年来,社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已经基本普及。为了让这些健康电子档案在各医疗机构之间共享,上海有关部门组织专项课题研究,制订出《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应用研究报告》征求有关各方意见。根据最新研究制订的标准,上海标准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由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共同组成。个人健康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记录既往史、过敏史、免疫史、生育史、婚姻史及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心率、视力、血型等主要健康指标。另外,个人健康档案还将标明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主要信息。家庭健康档案则包括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家系图、家族病史、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等。社区健康档案主要记录本社区医疗、疾病防控等总体和分布情况。

上海各区推行社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管理后,社区居民的健康咨询、健康档案都包含在一张卡里。居民随便到哪个卫生服务中心,只要一刷卡就能知道病史。今后,到上级医院转诊,医生一刷卡,就能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各项检查、用药禁忌等,避免重复检查,方便就诊。

在采访中,李定国委员呼吁医务界、档案界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健康档案数据库”。他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医患矛盾也会随之缓解。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健全相关的健康档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落实医疗保障、解决医患矛盾、提高百姓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问题的凭证和依据。他希望医务界、档案界加强合作,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区分不同对象,分步建设,在推出医疗改革措施的同时,适时建设标准统一、联网共享的相关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为造福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李东晟 杜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