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创建动态 > 正文

崇明生态与全健康: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5-04-17 10:21:07   点击数:

4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协办的“崇明生态与全健康: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召开。此次研讨会聚焦生态健康与全健康理念的交叉融合,来自两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兽共患病防控”“抗微生物耐药传播”“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生态防控技术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全球健康治理贡献智慧。

共话生态与健康,深化跨学科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陈小勇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郭晓奎教授分别致辞。研讨会由华东师大崇明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袁琳研究员(上午)及上海交大殷堃研究员(下午)主持。郭晓奎教授强调,全健康理念是应对复杂公共卫生挑战的关键路径,全健康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医学、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的协同创新,期待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崇明生态健康研究迈向新高度。陈小勇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双方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实践,将为构建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协同发展体系提供多维度的科研支撑。

前沿报告聚焦热点,学科交叉碰撞火花

会议共设11个学术报告,涵盖病原体监测、气候变化、野生动物疫病、抗微生物耐药传播等前沿领域,系统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半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院石铁流教授以“多组学整合方法的开发及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为题,探讨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系统生物学在疾病基因挖掘中的创新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殷堃研究员围绕“全健康理念下的病原体即时诊断”,展示微流控与分子诊断技术在快速检测中的突破性应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院商鹏程研究员通过“呼肠孤病毒受体及其在病毒入侵和致病中的功能”研究,揭示野生动物病原跨物种传播的关键分子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胡增运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健康”为框架,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传染病动力学预警模型;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正寰教授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提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的生态位模型预警策略。

研讨会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全球健康学院朱泳璋副教授通过“全健康-AMR监测范式”实践,解析耐药基因在候鸟与环境间的跨界传播规律;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华攀玉副研究员依托“陆生野生动物病毒谱调查”,评估蝙蝠种群携带病原体的潜在生态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张晓溪副研究员针对“全健康治理绩效评估与决策建模”,开发多维度评价指标与政策仿真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院崔春来研究员探讨微生物调控技术在蚊媒种群干预及传染病防控中的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丁崇宇博士后系统分析老龄化社会在健康管理、医疗资源配置等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颖副教授研发基于S-烯虫酯类生物农药的病媒防治技术,推动生态友好型防控实践创新。

深化合作机制,践行全健康理念

与会专家就“学科交叉融合路径”“全健康治理绩效评价”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生态健康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源数据与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

双方代表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是继2024年共建协议签署后的重要实践,未来将依托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联合实验室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双方计划在崇明岛建立覆盖人、动物、环境的多维度常态化监测网络,开展人-动物-环境三位一体的全健康研究,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崇明样本”。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两校在生态与健康领域的合作迈入实质化阶段,也为跨学科创新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崇明生态研究院与全球健康学院将持续深化合作,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以健康引领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