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学科普

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

【 发布日期:2022-08-30 】

第九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陶永金 晨曦

有线、无线、头戴式、入耳式、降噪款、运动款……不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戴上耳机就能隔绝外界干扰,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殊不知,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埋下了一个名为“噪声性耳聋”的炸弹。

什么是噪声性耳聋?

噪声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其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职业公害之一。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会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人们开始接触噪声时,常常感到耳内不适,离开噪声之后的数分钟恢复听力,这就叫做听觉适应;若在持久、强烈噪声作用下,听觉明显迟钝,数小时后听力才恢复,称之为听觉疲劳;由于噪声所造成的听力丧失称为暂时性阈移;若进一步接受噪声刺激,易导致听力损伤,脱离噪声环境后听力仍不能恢复者称永久性阈移,临床上即称噪声性聋。

常戴耳机听音乐或是在噪声环境,如飞机场、工厂中工作,长期反复暴露在噪声中会导致听力下降。除此之外,短暂的一次强噪声暴露也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这些统称为噪声性耳聋。听力损伤程度与接触噪声时间、噪声强度与性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为什么会发生噪声性耳聋?

医学上常用分贝数来衡量声音强度,举例来说,窃窃私语大约为20分贝,正常交流的声音大概是60分贝,街道上普通车辆行驶的声音大概是80分贝。一旦噪声超过85~90分贝,就会对耳蜗造成损害。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100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110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导致听力丧失。

噪声造成的听力损害程度和许多因素相关,总得来说,噪声越强、频率越高、距离越近、接触时间越长,听力就越容易受损。另外,年老体弱或是曾经有耳聋病史的人更容易受噪声损伤。

噪声性耳聋会有什么症状?

噪声性耳聋主要的症状就是进行性听力减退和耳鸣,另外还会造成全身反应。

1、渐进性听力减退:早期主要损害部分频率听力,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仅在听力计检查中发现。以后听力损害逐渐向高低频发展,全频率听力普遍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听力障碍逐渐增强,严重者甚至会全聋。一般多为两耳听力对称下降。耳部检查中鼓膜多无异常。

2、耳鸣: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通常早于耳聋出现,常为高音性耳鸣,十分影响日常生活。

3、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情抑郁、心悸、血压升高、恶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长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还可引起大脑皮层、交感神经系统、心脏、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

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

由于噪声性耳聋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最好的方法还是日常预防。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措施,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都加强防护,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脱离噪声源和到医院治疗。

第一,最积极、最根本的预防噪声性聋的方法是噪声控制。在进行装修等相关作业时要达到国家噪声卫生标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分贝),可采用各种隔音防震、吸声的措施,如中间种植树木、安装隔音板、吸音棉等;

第二,应对噪声环境就业者进行就业前及就业中定期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工作中使用专业防护工具,减少噪声接触时间,持续工作中要有短暂休息。对噪声敏感者最好调整工作环境。

第三,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平时尽量远离噪声。目前许多音乐播放设备音量可达115分贝,且很多耳机是入耳式设计的,使用不当或者是音量太大都会对耳膜造成直接的伤害。因此,建议大家少用耳塞式耳机,使用时音量尽可能低些,一般不宜超过80分贝,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 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另外,别在睡觉的时候戴耳机听音乐,因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容易对耳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第四,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脱离噪声源和到医院治疗。及时采用药物辅助或高压氧治疗,挽救残存听力,防止听力损失的进一步加重。

总之,噪声性聋的预防重点在于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人们的认识,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沪ICP备05052060号 沪举报中心沪公安网备31009102000045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地址:中国上海重庆南路227号东一舍102、105、107

邮编:200025

电话:021-63846590转776822或77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