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 学科普

“胰”路有你——胰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发布日期:2022-08-12 】

瑞金医院 胰腺病诊疗中心 蒋玲曦 王伟

一、胰腺和胰腺的功能

胰腺是位于腹腔深处的一个狭长腺体,正常的胰腺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长约17-20cm,宽3-5cm,厚1.5-2.5cm,重82- 117g。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在人体内兼顾消化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中和十二指肠中的胃酸,并参与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内分泌部的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素则是人体内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他们共同参与人体的血糖调节,当胰岛素功能发生障碍时,人体就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葡萄糖,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常见的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

1、炎症或感染: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脓肿。

2、胰腺肿瘤:外分泌肿瘤和内分泌肿瘤。外分泌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的胰腺导管腺癌。内分泌肿瘤包括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3、胰腺内分泌功能低下:糖尿病。

4、先天性疾病:遗传性胰腺炎、先天胰腺畸形。

三、胰腺疾病的早期症状

很遗憾,多数胰腺疾病,包括胰腺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隐约不适、隐痛或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糖尿病或糖尿病病史者出现血糖波动,需要高度警惕胰腺疾病。当然,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或者当胰腺占位压迫胰管的前提下,又有暴饮暴食或酗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时,可有腹痛,且有时疼痛程度高。

     胰腺癌早期往往无不适或仅有轻度上腹不适或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中晚期可有上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发白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其次为黄疸、消瘦等,但这些症状都不是胰腺癌特异性的症状,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的表现,且出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四、胰腺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是预后极差的一类癌症。常规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血清学指标检查:CA199, CA125, CEA, AFP等指标。CA199 是目前唯一认可的可用于监测胰腺癌进展以及评价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其对原位癌阶段的胰腺癌基本无意义。消化系统的良性病变和(或)炎症,如囊性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也会引起CA199假阳性的出现;

2、影像学检查:增强CT、增强磁共振(MR)、PET-CT和PET-MR。增强CT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胰 腺肿瘤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除了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质地、包膜及肿瘤的内部情况,增强CT还可以反映出肿瘤的血供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然而对小于1厘米的胰腺肿块,CT漏诊率在50%以上。虽然PET-CT的准确率在90%以上,但仍无法避免出现假阴性。18F-FDG是最常用于PET-CT的显像,在一些分化程度较高、恶性程度较低或生长缓慢的肿瘤中,18F-FDG 摄取与正常组织无异。少数病理类型的肿瘤亦可出现18F-FDG不摄取或肿瘤体积过小导致18F-FDG摄取不明显,从而影响PET-CT的准确率。

3、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把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方法。由于高频超声的超声探头固定在胃镜的前端,并滑进到胃十二指肠而与胰腺、胆道及周围血管之间仅隔一层胃壁或十二指肠肠壁,几乎是将超声探头紧贴在胰腺表面观察,因此这种检查方式对胰腺病灶细节的显示非常强大。对于一些胰腺囊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或是对于胰腺导管内早期小病灶的诊断,超声内镜都明显优于CT和核磁共振。

4、病理诊断:病理检查结果是最准确、最可靠的恶性肿瘤诊断“金标准”。相比影像学对疾病的定位或半定性诊断,病理诊断检查结果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肿瘤的形状特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病理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手术可见、肉眼观察,有时还必须结合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或超微结构改变才能最后明确。

五、胰腺癌的预防与治疗

胰腺癌目前仍考虑是一个可能由多因素导致的恶性疾病。吸烟、酒精摄入、毒物及重金属的接触、长期的糖尿病、高BMI(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慢性胰腺炎等都是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因素。而乙肝持续感染、低频率的体育活动等被认为是可能的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因素。在遗传、基因方面,一级亲属中存在罹患胰腺癌的亲属、家族性胰腺炎、黑斑息肉综合征、家族性黑色素瘤综合征、林奇综合征等均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有些高风险人群,密切随访复查。根据NCCN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8版,目前多层螺旋CT“胰腺薄层双期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 已成为胰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核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通常用于较大的病变,而胰胆管磁共振成像多用于胆胰管检查。超声内镜因为其高敏感度和高特异性,常作为胰腺疾病侵入性检查的首选。此外胰腺本身的一些病变,如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均存在一定概率的恶变风险,必要时建议积极手术干预,防止恶变。

相比其他消化道肿瘤,胰腺癌的放化疗效果不佳,早发现是诊治的关键,手术是唯一可治愈的希望。研究显示,胰腺癌5年总体生存率5%,平均生存期为4-6个月。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增加;来自瑞金医院的资料显示,具有手术指征的胰腺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16.5%,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19.5%,位居世界前列。

(文中图片及文字根据瑞金医院健康胰腺胰路行系列科普公益讲座及沈柏用、王伟主编的专著《“胰”路有医》中部分内容整理)

沪ICP备05052060号 沪举报中心沪公安网备31009102000045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地址:中国上海重庆南路227号东一舍102、105、107

邮编:200025

电话:021-63846590转776822或77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