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共产党员:余跃天

2020128日,大年初四,余跃天告别了在急诊科工作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跟随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每一场灾难中,重症人都是救治生命的主力军,在新年突然爆发的这次抗击新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危重患者的救治更是一大挑战。对于已经做了16年重症医生的余跃天来说,此次出征,他责无旁贷。

在进驻之前,援鄂医疗队举行了党员动员大会,陈尔真领队分享了自己的入党故事,他说:“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出最好的结果,一起回家!”余跃天和同志们一起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那一刻,他深切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的重大。每个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所有重症患者的背后则是对我们医疗救治水平的检验。

余跃天跟随医疗队进驻了武汉三院光谷分院ICU病房。由于病区刚刚改建,设备还不十分齐全,在三院医生的配合下,他们清理房间,消毒病床,维护设备,很快就收治了第一批的25名患者。ICU里的病人很重,除了呼吸衰竭,还往往伴随了多脏器累及。在目前仍然没有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如何更好地评估脏器功能,进行及时的支持维护,从而减少病死率,促进康复,是余跃天和他的战友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严密的观察和监测是获得临床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余跃天常常守在病房里,分析患者的医疗数据,判别患者的功能损伤和程度大小,仔细调节BiPAP的参数,时刻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严密的防护设备裹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清晰地感受到,戴着防护手套给患者进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时指尖的麻木感。当心超提示患者胸腔积液减少的时候;当看到患者血气分析改善的时候;当患者脱离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他感到了由衷的快乐。

对于新冠状病毒的认识每天都在变化,作为一个喜欢读文献的医生,余跃天每天都会阅读新冠病毒的论文,学习新的治疗指南。他把指南和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分析患者疾病特征,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给患者最合适的生命支持和药物治疗,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知道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的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ICU里,除了医疗处理,余跃天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和病人的交流上,他看到患者和病毒顽强的斗争,看到那些眼神对生命的渴望。对这样的疾病,有时候,信心是最好的良药。他常常握住患者的手,对他们说:放心吧,你一定能挺过来,我们会帮助你。当一个80岁的老太太终于脱离了呼吸机,可以写字的时候,她在捎给亲人的纸条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医生把我的病治好了,护士照顾得特别周到,我很感谢,谢谢上海支援。

武汉在疫情的中心,患者众多,防护设备十分紧缺,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节约防护用品。余跃天每次走进监护室都连续工作78个小时。晚上8点进入病房,一待就是12个小时,为了防止患者病情的忽然变化,他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随时待命。一个班下来,里面的衣服几乎都被汗水湿透。长时间的防护服工作,让他的面颊和额头被压出了深深的勒痕,鼻梁上有了压疮,手也被消毒液浸泡得蜕了一层又一层皮。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他也会主动加班加点,协助维护设备,处理患者病情,撰写医疗文书,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病例,努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生存率。

    每个人都期待岁月静好,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危难之际默默付出,守护着生命。当余跃天成为一名医学生的那一刻;当他面对党旗举起拳头的那一刻;当他报名奔赴武汉的那一刻;当他走进呼吸监护病房那一刻……他的青春之花,已经盛开得无比绚烂。敬佑生命,仁术济世,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