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熊维宁主任立刻积极参加医院的防控工作,并担任医院和黄浦区防控专家组成员,参与疑似病例的筛查和上报工作。当他得知上海市援鄂医疗队组建的消息时,主动报名并坚决要求参加第一批医疗队。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一开始医院安排他参加的是第二批医疗队,他知道这个消息后据理力争,立刻先后向医务处领导和医院领导请求,坚决要求无论如何都希望参加第一批医疗队,因为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赴治病救人是他的义务。另一方面,作为武汉人,他也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为自己的家乡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当时新冠肺炎整体情况还不是很明朗,医护人员的“逆行”将会面对极大的感染风险,但是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努力下,他最终得以参加第一批医疗队,随队于大年三十晚上出征武汉,成为最早到达武汉的地方医疗队队员之一。后来在采访中他回忆起当时除夕夜出征武汉的那段记忆,调侃的说到他曾有过参军的愿望没能如愿,但是这次在除夕夜浩浩荡荡的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出征”和“上战场”,这种壮士断腕的豪迈气魄、这种面对危难,“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这种高尚无畏的精神也令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感动。
到达武汉后,熊维宁主任所在的医疗队被安排进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工作,他被任命为专家组副组长,立即进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他主动要求进入重症病区工作,和大家一起穿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查房,白天都守在病区,夜晚主动承担所有的三线班,病区有事随时接听电话,随叫随到。遇到气管插管等相对危险的操作积极主动上前,并承包所有的急诊插管。开始工作的头几天防护镜等防护用品不足,他在工作中主动将防护镜让给同去的队友,将危险留给自己。每一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巡视病房都如同“淋大雨”,每一分钟都很难熬,在这样缺氧的状态下工作,他坚持着并笑称:可能我对缺氧有些耐受了。
同时,作为专家组副组长,熊维宁主任还参与了重症病区的医疗管理工作。他采用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科学地进行医疗组人员的划分,病区值班的安排,使来自52家不同医院的医生能够有序的开展医疗工作。医疗组的划分和排班表的推出使所有医生均无任何异议,促进了医疗队的团结。病区排班规则还向其他医院提供借鉴和帮助。
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熊维宁主任还积极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和大家分享救治心得体会。他在队内进行了2场学术讲座,并参与其他医院的医疗指导工作、特殊病例会诊等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临床科研工作,参加多中心临床研究,作为作者之一参与论文和指南的撰写和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JAMA》、《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期刊投稿。
在到达武汉工作以来,熊维宁主任还遵照医院领导和医疗队领导的指示,接受媒体的采访和节目制作,宣传了医疗队的工作,同时也宣传了医学院和九院。包括上海电台、东方卫视、湖北卫视、长江日报、呼吸界,等等都有关注,特别是每天早上7点播出的上海电台话匣子栏目,连续14天播放采访他的武汉日记,成为上海普通市民了解武汉防疫工作的渠道之一。武汉日记充满了正能量,鼓舞了大家的信心和斗志,很好地宣传了医疗队、医学院和九院。
熊维宁主任正如他的名字那样,维护安宁,从1月24日至今熊主任仍每天奋斗在抗疫的第一线,每天都是高负荷的工作,面对着高风险的感染人群,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更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与力量。他把他对武汉人民的感情投入到了无限的工作中去,也让武汉人民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对他们的无限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