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男儿的高原情怀——援藏医疗队员生活纪实

     

     “天下没有远方,有爱,人间处处是故乡。”——这是瑞金医院血液科援藏医疗队队员高晓东医生从西藏日喀则发回的感悟,打动了我们很多人。

     “在西藏,流传着一句古老的歌谣: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初到日喀则,在这片世界屋脊的土地上,缺氧症状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对亲人的思念占据着漫漫长夜的心绪,一切比想象的更为艰辛。但每当看到藏族同胞们淳朴的笑容和期盼的目光,我便深深感受到一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这片雪域高原需要更多如我一样的人们,用真诚和知识来传递爱的种子,美丽的日喀则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下面,就让来看看援藏干部的生活纪实:

     今年八月初,在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紧急任务后,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立,高晓东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也成为上海瑞金医院近四十多年来第一个援藏的医疗人员。在经过四千多公里的长途飞行后,队员们顺利到达海拔约四千米的日喀则,不到48小时,就马上投入到当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了。

     初来乍到,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惊人的体力消耗,还是吃惊不小。查房时,连续说不了几分钟的话,就会明显感到胸闷、心慌、气急,只好让自己停下来,摘下口罩,深吸几口气,然后再得以继续讲下去,所以经常会看到同事们在病房走廊里,重重地喘着粗气,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的景象。每天中午回到住处,都会发现整个袜子都是湿的,必须换双袜子和鞋,才能再去上班,否则,整个脚都一直是冰凉冰凉的,而晚上回来,又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即便如此,每每我走进病房那一刻,看到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露出淳朴而又略带羞涩的笑容——他们虽然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但在那清澈而坦诚的目光中,你可以读懂他们内心对你的信赖、期盼和渴望,你的出现、你的到来给他们带来那么多的喜悦和希望……当我完成所有的工作、正在洗手的时候,总会有医生或护士,为我端来一杯热热的甜茶,招呼我坐下歇会儿、喝喝茶、暖暖胃……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温暖。

     我被安排在医院内二科担任副主任。这里病房设施较为简陋,没有开设血液专科,相应的诊疗体系薄弱,血液疾病的患者得不到应有的相应治疗。为此,我与医院领导及科室医护人员携手,通过查房、开设专题讲座等方法,积极帮助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能,逐步提升血液专科的诊治能力,同时与医疗队中医科专家合作,对部分血液病患者初步尝试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赖。今年十月份开始,我在每周三的下午开设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血液科专家门诊。因为我们不会忘记,“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就是把过去“输血型”为主的援助方式转向以提升能力、“造血型”为主的援助方式。

     这里的工作看似简单普通,却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这里缺乏内地三级医院“应有尽有”的辅助诊疗设备,有时候,需要的就是你的一个大脑和你的一个决定。我刚到医院不久,就遇到一位产后刚半年的年轻女性藏族同胞,病情十分危重,按以往的处理方式病人是要被送去拉萨的大医院治疗的。但如果再让她驱车三百多公里山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严重出血,继而危及生命。是去还是留?那一刻,我看着藏族同胞垂危的面容以及家属焦虑和期盼的目光,心里五味繁杂。在家属愿意献血,并愿意住院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我决定放手一搏,为患者实施诊治。经过十天左右的努力治疗,患者的血红蛋白稳定并开始有上升趋势,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食欲也都明显好转起来。看到这一切,我们医护人员十分高兴,患者家属也由衷地感谢我们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经过近一个月左右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位有生以来第一次住院,名叫曲宗的年轻藏族妈妈终于满面笑容地出院了。

     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光,当属所有队员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同样的思乡之情让大家更为团结、亲如一家,饭桌上总是充满了欢声和笑语。而最安静的时候,就是每天晚饭后队员们回到各自的住处,守着各自的手机或电脑,上网和家里的亲人视频通话。这时候,网速会明显的慢下来,眼前的画面也因此常常会出现定格。但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舍不得放下手机,因为,那一刻是我们心中最温馨的时刻,眼前那定格的图像,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画面……

     国庆节之后,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许多,加上两次冷空气的到来,市区里能看到的绿色树叶越来越少,而城市周围的山上已然可以看到些许白色的积雪。空气中的氧气也变得明显比八月份少了许多。每天行走在路上,看着路边日渐变秃的树木,我知道严寒的冬天很快就要到来了。然而,“浊酒一杯家万里,业未尽,功未成,暂无归计……”

     如今,我们援藏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都已成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一分子,我们会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真爱和微笑,去面对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