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14名青年医生首次进藏却如“回家”

      ■上海交大医学院组织各援派医院带着“拳头学科”,助日喀则医院争创三级甲等

  

■22年对口医疗援藏,一批批上海医生扎根日喀则,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上海中路28号,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所在地。从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到来至今,“上海”这两个字早已成为该院医护人员与患者心中无法忘怀的特殊情结。

  5月28日晚8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14名青年医师终于驱车抵达。他们克服首次进藏因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兴奋地表示,“回家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各援派医院的14位优秀青年医师专家赴藏进行医疗活动,通过专家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大型义诊活动等形式,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有效推进援助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青年医师们不仅带着感情,更身负重任:今年10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将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很高兴看到来自故乡的同事与朋友们。”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来自仁济医院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路彦钧感慨地告诉记者,“更高兴的是,我们可以相互配合,通过长期、有效、定点的补短板方式,真正为日喀则实现从 ‘输血’到‘造血’的帮扶。”

  来了“工作狂”专家

  “日喀则”在藏语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照时长,援藏队员们大多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漫长而充实,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何永刚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之一,下个月底,他就即将告别这座城市,回到上海,“其实有些舍不得,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来得及做完”。

  进藏初期,普外科是全院业务最繁重的科室之一,急诊手术量占全院总量的80%,但医患配比率不到1:6,人手极度紧缺。

  同时,院内感染情况令人担忧,新技术开展也有限,近年来论文发表篇数为零。鄂福胜是何永刚在科室内收的“徒弟”,他告诉记者,科室的择期手术中,70%以上为胆道结石手术,但在何永刚来之前,腔镜微创手术率不到15%。“我们当地很多患者觉得微创切不干净,科室医生也没下决心推广。”

  微创手术必须推下去!为此,何永刚在设备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手把手地教会大家如何操作。一年下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达到60%以上,床位周转天数从14.7天下降至11.2天。鄂福胜竖起大拇指,“何主任不仅自己做,也给我们机会动手,进步很快,真的很感激他。”

  科室的年轻医生王雪莲谈及这位老师又敬又怕,敬的是他工作狂般的精神,怕的是他一丝不苟的态度,“写病史、写论文,他都要求字字斟酌,他总说,质比量重要得多。”正因如此,科室一年内成功申报自治区重大科研专项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项、日喀则市科技攻关课题1项,在科研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拳头学科”进藏义诊

  骨科是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从外科中唯一独立出来的科室,六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郑宪友告诉记者,藏区由于交通、农耕等造成的外伤患者颇多,仅以手外伤为例,科室每天都能接诊10至15名患者。

  病例讨论时,科室医生向郑宪友询问了3名患者的治疗方案。他介绍,其中一名神经损伤患者之前手部骨折安装了钢板,但在取出时损伤了周围神经,现在手臂抬不起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边没有条件进行运动医学B超和肌电图检查,所以我已联系六院科室,本月会安排这名患者前往上海手术,费用也会减免。”

  义诊日,各附属医院的14位专家被藏民们围得水泄不通,瑞金血液科、消化内科,仁济妇产科、泌尿科、普外科,新华小儿心血管科,九院眼科、整复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市一肾内科,六院骨科和胸科医院心内科专家均带来院内“拳头学科”,在短短2小时内为300余名患者带来了诊疗咨询。

  “你们先不要太担心,等孩子一岁多时再决定要不要手术,但得先带他做详细的身体检查,看看是否有心脏等器官并发症。”九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王丹茹给9个月大的患儿做了检查后,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家长,“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打我电话。”她介绍,这个孩子是罕见的先天性肢端发育异常,右脚缺一根趾头,且两条腿长短明显不同。“我会继续跟踪病例,等他再大一些,考虑在九院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九院眼科主任医师郭文毅的“摊子”,藏民们自发排起了长龙,等待专家进行眼部检查。“白内障和青光眼患者都不少,尤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病年龄较内陆城市大约早10年。”他忧心忡忡,“眼科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员技术的提高,更需要普及宣教筛查的理念。”为此,郭文毅放弃了短暂的休息时间,让院际合作的“睛益求精”项目正式落地。他透露,今年10月他还会再来,“九院和日喀则医院的眼科将成为姊妹科室,造福更多西藏百姓。”

  把对口医疗援藏做好做实

  在他乡,最难熬的就是节日。提着从交大医学院快递运来的鲜肉蛋黄粽,儿中心重症监护室医生张建顿时想念起了家的味道。“兄弟姐妹的情谊,我们都感受到了。无论是在日喀则还是在上海,责任不变,心意也不变。”

  “六一”前夕,大家前往日喀则市第一儿童福利院,与上百名孤儿共同欢度节日,从上海迪士尼带来的文具发到孩子手中时,那一声声响亮清脆的“谢谢”让不少女医生背过身偷偷抹泪。据了解,第八批援藏干部还纷纷在这里认养了孩子,“上海爸爸”们每周会花上半天时间与儿女们谈心,带他们到近郊游玩放松。“我女儿上学期考试拿了全班第一。”路彦钧骄傲地说道,旁边的小女孩也腼腆地笑了。

  从福利院回程的路上,大家意外地沉默了。晚间,一条自愿发起捐款的消息在微信里被纷纷转发,医学院团委书记游佳琳快速收到了上千元的善款,大家委托在藏干部购买书本、衣物与运动器材,希望让这些孩子能得到长久持续的温暖。

  “青年是关键,青年是未来,青年医生们理应是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的青年。”交大医学院青联会长、九院副院长吴正一说道,“这是青联首次派出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青年医师队伍进藏,但来自上海的医生们早已一批批扎根于此,希望把对口医疗援藏工作做好做实,造福藏区的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