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循证与精准用药
学科方向带头人:林厚文
学科方向负责人:顾智淳
学科秘书:张弛
学科骨干:
韩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祁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李星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管滢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瑞金医院
苏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刘晓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李嘉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秦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
张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陈偲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
李方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严颐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潘忙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学科内涵
血栓性疾病的循证与精准用药方向是围绕单一血栓性疾病(如房颤、冠心病、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和复杂血栓性疾病(共性机制血栓病、特殊人群血栓病)的合理用药,立足于临床循证用药与个体精准用药的临床和基础深度融合,联合循证药学、精准药学、检验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卫生管理等多学科手段,重点开展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工具开发和评估、关键标志物发现及验证、抗栓药疗效和安全性模型开发和应用、精准化抗栓方案制定与评价,以及抗栓治疗管理创新模式构建等研究,提升药学对血栓性疾病精准防控与治疗的理论创新能力和临床转化水平,力求在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实现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学科基础
血栓性疾病的循证与精准用药亚学科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仁济医院深厚的学术与临床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林厚文院长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副院长领衔,顾智淳副主任主导,徐畅教授为首席循证方法学家的团队为核心力量,形成了跨心血管药学、循证药学、临床药理与数据科学的多学科协作格局。学科团队自2016年在仁济医院开设抗凝门诊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健委及上海市科委等15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含5篇高影响力论文,IF>10),并获全国规范抗凝先锋奖、中国医院管理奖金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项目基础。
(1)本学科构建了药师主导的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推广至50余家基层及社区医疗机构,形成了从门诊评估、临床路径到远程随访的闭环管理体系,使抗凝达标率由53%提升至90%。学科团队牵头建立上海市、长三角及中国抗凝药师联盟,开展多中心研究与培训,推动治疗指南、临床路径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本土化推广,提升了抗凝药学服务的社会认可度。
(2)本学科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健保数据库—药物警戒网络—临床队列”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集成罕见临床事件循证证据整合框架、混合智能证据快速整合技术等循证关键技术,系统打造了“安全、有效、经济”的抗凝循证证据链。在此基础上,依托算法工具,开发了系列抗凝剂量预测与风险预警模型,实现了“爱抗凝”等智能化共享决策平台的开发、转化和应用,提升了抗凝同质化管理水平。
(3)本学科建成了房颤、心脏瓣膜病、外科VTE等6个多中心、前瞻性患者队列库,累计纳入逾2万例患者,配备完善的生物样本库、组学检测平台及全国范围的真实世界数据库,为揭示血栓发生机制、评估抗凝药疗效与安全性,抗凝靶标发现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数据平台支撑。
学科负责人:顾智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抗凝专科药师、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浦南分院副主任。入选上海市区属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兼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青委会主委、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委会主委等。
长期致力于血栓病管理和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工作,历经10年潜心实践与研究,聚焦慢病智能决策模型开发、慢病管理理论搭建、驱动策略开发实证等方面,组建卫管、人工智能、医疗多学科团队,部署攻关慢病药物治疗管理创新体系,取得系列成效。创建了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统计框架交互验证、离散事件仿真模拟等多项循证关键技术,构筑了血栓病循证证据链,获6项国际指南I类推荐;研发慢病语料库和大模型可控生成技术,融合慢病管理共享决策系统,实现数字医疗智能体的落地,形成3项大语言模型建设标准;基于共享决策理论内涵,拓展社区慢病管理理论,推广决策系统至50家基层医院,用药达标率由53%升至90%;成立中国抗凝药师联盟,牵头6个血栓病大型队列,开拓10项创新驱动策略,血栓预防率由6%提升至26%。在以上体系建设中获批国家卫健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15项,发表EClinicalMedicine(柳叶刀子刊),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胃肠学排名第5), Int J Surg(外科学排名第2)等SCI论文100余篇,Q1区30篇,高影响力论文5篇(IF>10),申请算法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慢病指南或共识8项,获抗凝专注极致奖(全国2名),全国规范抗凝先锋奖,中国医院管理奖金奖(第一),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学科秘书:张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博士研究生(在读),主管药师,抗凝临床药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组组长。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及上海药学菁英,兼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秘书等职务。现为中国医院协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抗凝专业带教师资。
长期专注于抗凝药物治疗管理与药品循证评价,致力于将科研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项目、上海申康临床研究项目等7项课题,积极开展多项用药相关的临床研究,聚焦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估、适应证拓展及优化治疗策略等方向。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并作为主要成员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
在推动抗凝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参与组建国内首个“市级医院抗凝药师联盟”与“中国抗凝药师联盟”,牵头开发国内首款集抗凝决策与患者管理于一体的移动健康工具——“爱抗凝”小程序,已为千余名房颤患者提供标准化、全程化的抗凝管理服务。在患者教育领域,率先创建口服抗凝药的标准化用药教育条目,采用多维度教育工具系统化开展用药宣教,提升患者依从性与用药安全。
学科骨干:韩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师协会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委员,上海医院协会临床药事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师教育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理学通报》青年编委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抗凝药物治疗专业带教师资,开设抗凝专科药学门诊,加入全国、长三角、上海市抗凝药师联盟,参与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研究和心血管疾病抗栓治疗药品综合评价,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及专家共识的撰写。
获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首届临床药师人才项目并评为优秀结业学员,获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药师,获上海市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获第九人民医院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学科骨干: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药理学博士,副主任药师、上海交大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抗凝治疗专业带教师资,曾前往美国访学。兼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通讯编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临床药学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曾荣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优秀临床药师”;上海市优秀青年临床药师培养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
学科骨干:祁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副主任药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副主任、奉贤分院执行主任。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临药学分会青年委员。
祁佳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慢病的管理和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聚焦人工智能在特殊人群精准用药和多重用药风险防控中的应用,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撰写相关专家共识1份。基础研究方面,围绕构成血管壁的多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探索血管重构和血栓形成的相关作用机制和相关的先导化合物。相关工作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卫健委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包括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Cardiovascular research,Stroke,Theranostics等知名期刊,获得中国药学科技奖、上海药学科技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奖等奖项。
学科骨干:李星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药理学硕士,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心血管专业带教师资,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外科组组长,心内科、普外科责任药师。任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心血管专业学组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委会委员,上海抗凝药师联盟成员。
长期主要在心内科、普外科开展临床药学实践工作,关注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抗栓药物治疗管理,特殊患者或病情复杂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实验室检测技术在抗栓治疗中的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等。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6项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上海市药学会“优秀临床药师”称号,上海市医院协会“优秀临床药师带教老师”称号。
学科骨干:管滢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助理副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医院协会通科临床药师,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师师资,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委会秘书长,曾获2019年交大医学院优秀青年药师,2021年度上海市药学会优秀药师,2023年度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药学菁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临床药师”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籍,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一)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学科骨干:苏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上海市同仁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抗凝治疗专科药师,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优秀带教,上海市药学会优秀药师,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优秀房颤基层工作者”。2015年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政处借调挂职;兼任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委会委员、上海抗凝药师联盟成员。
作为心血管内科专科临床药师长期参与抗凝药物治疗和慢病综合管理工作。在抗凝药物治疗方面,院内:参与院部VTE防控管理,开展抗栓药物基因检测解读,以及院内抗栓会诊;院外:联合心内科参与社区房颤抗凝联合门诊,开展社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及抗凝药物用药宣教工作。在慢病综合管理方面,围绕“区域药联体”建设,构建慢病综合防治体系,指导社区医师为居民合理处方,实现对慢病全程、规范管理,为社区储备药学人才,有效保障市民用药安全。主持参与交大医学院、区科委、药学会课题3项,参编《静脉药物临床应用药学监护》专著,获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科普二等奖。
学科骨干:刘晓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博士,主管药师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抗凝临床药师,上海市胸科医院血栓MDT团队成员。现任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抗凝药师联盟成员。长期致力于抗凝药物的精准给药工作,基于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技术,系统解决直接口服抗凝药亚洲人群剂量优化、依从性不佳时的补救给药等临床难题。以第一作者在Blood Advances (美国血液学会期刊,中科院1区)、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科院1区)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JCR Q1区5篇;主持抗凝药物相关的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相关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等国家级或市级学术奖励。
学科骨干:李嘉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主管药师,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药师,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区属医院药学学组成员。
李嘉莉致力于儿童药物治疗管理研究、血栓性疾病的循证药学与精准用药研究、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药物治疗管理研究、复方地黄合剂在性早熟儿童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参与基于PCNE的中国版药物相关问题分类系统的研发与构建。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项目科研基金1项,参与2022年上海青年药学人才能力提升项目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IF 5.0)1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科普文章1篇,参编《儿童常见疾病联合用药手册》。获得上海市第二届药学科普大赛优秀作品奖,上海市医院协会PPT设计大赛、演讲大赛二等奖,上海市青年药师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及优胜奖各1次,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颁发的临床药师细菌真菌感染理论培训(培英计划)“优秀学员”称号,上海市儿童医院2024年“优秀员工”称号。
学科骨干:秦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初级药师、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青委会委员。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药学专业,硕士与博士均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药学硕士和生物学博士学位。
研究聚焦药物基因组学、表观遗传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领域,擅长通过多组学大数据分析探索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基因组/表观遗传变异、肠道菌群与代谢失衡协同调控左心室重构及死亡风险的机制,致力于开发分子预警标志物和精准用药策略。获批上海市卫健委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共一作者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Q1期刊5篇,累计IF超40),揭示DNA甲基化、代谢组与多基因风险评分对冠心病死亡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申请发明专利2项,其中授权专利1项。研究成果为冠心病精准用药和风险分层提供了创新性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兼具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经验。
学科骨干:张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临床药学组组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擅长基于抗栓药物基因检测和血药浓度监测技术,结合妇产科医院特有的与血栓相关的疾病类型如复发性流产、子痫前期等和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开展静脉血栓防治管理,对患者进行精准化个体用药指导,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以第一申请人主持课题4项,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1项,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药师、医院药学特殊贡献奖、东方药理论坛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优秀奖、九三学社优秀调研成果奖等。
学科骨干:陈偲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

主管药师,抗凝专业临床药师,中国医院协会抗凝专业培训学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药剂科质控专员,承担科室的质控工作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复评审工作。
分管医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和骨科的临床药学工作,承担相关科室的日常查房、用药点评、专项点评、用药教育、药学会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上报、药学门诊、用药培训、带教轮转学生等临床药学工作。2022-2023年分别发表《临床药师参与1例器械相关血栓形成患者的用药分析》、《西洛他唑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等核心期刊,2024年入围上海市MKM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上海地区晋级赛(全市16家)并获得优秀奖,2024年《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造影剂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获上海市区属医院论文三等奖。积极参加社区的结对帮扶工作,参与医院的合理用药宣传工作,发表科普论文《冬季流感盛行,如何安全有效使用奥司他韦》于省级报刊。
学科骨干:李方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管药师,老年精神科临床药师,中国医院协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精神科专业带教师资。
长期从事老年精神科患者药学监护,多次参与合并多种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科患者MDT诊疗。主持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课题青年项目基金1项,院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篇,科普2篇,参编《精准医学:药物治疗纲要》。曾获2023年德米特杯“精准用药”案例研讨大赛优秀奖、“2022年上海市医师协会临床合理用药优秀案例三等奖”、“2022年上海市青年药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019年上海市交大医学院优秀青年药师”“2018年上海市优秀青年药师”等荣誉。
对于精神科伴有血栓风险的老年患者,积极参与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并对该类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学科骨干:严颐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肿瘤专科药师,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带教师资。主要从事药物治疗管理工作,重点关注肿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药物治疗管理和决策研究。通过循证药学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及临床队列研究多种技术手段,明确肿瘤血栓性疾病治疗的个体化用药,构建特殊患者专属的血栓风险预测模型,优化抗栓药物治疗临床路径,创新药学服务模式。主持或参与课题3项,以第一/共同作者在eClinicalMedicine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5篇(IF>5分6篇,单篇IF: 17)。申请算法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202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9/11)、“上海市药学菁英”称号、“上海医院药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特等奖”等。
学科骨干:潘忙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硕士研究生,主管药师,心血管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同时为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带教师资。长期深耕心血管药学领域,专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慢病管理及抗凝药物治疗管理,尤其在房颤患者抗凝策略优化、药物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指导的精准用药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并荣获上海市第一届药学服务案例大赛三等奖、2024年上海医院药学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优秀临床药师带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