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凝聚共识 共谋发展——中国抗凝药师联盟工作会议在沪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5-08-09

2025年8月9日,中国抗凝药师联盟工作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药学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抗凝药师联盟联合主办。联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教授和联盟主席上海市药学会监事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药师吕迁洲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医疗机构的药学专家及联盟成员齐聚一堂,共商抗凝药学发展大计。

致辞环节:高屋建瓴,共启新篇

致辞环节由联盟主席林厚文教授吕迁洲教授联袂主持。两位主席代表中国抗凝药师联盟,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以及长期致力于抗凝治疗事业发展的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务处龚兴荣处长在致辞中强调,仁济医院视抗凝治疗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键。医院建立了“临床药师-医生-护士”三位一体管理团队,运用智能化监测和标准化路径,实现了患者门诊-住院-随访全周期管理。同时,积极支持联盟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抗凝能力下沉社区,助力分级诊疗。仁济将持续发挥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方面的优势,与联盟成员共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同质化、智能化的抗凝管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事处陆勇处长在致辞中指出,联盟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上海药学界的创新担当和交大医学院“临床牵引、药学赋能”战略的前瞻性。他特别提到去年3月28日成立的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药学院,是响应国家需求、培养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的重要举措。林厚文院长同时担任联盟主席,正体现了学院推动药学服务转型和引领学科发展的使命。学院将成为联盟未来发展的重要智力与人才支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郑英丽主任委员表示,本次会议既要肯定过往成果,更需凝聚共识、规划未来。她期待联盟持续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抗凝治疗提供坚实循证;并深化跨学科协作,整合医学、药学、信息学力量,共同攻克血栓防治难题。心血管药学分会将全力支持联盟工作,与各主办方精诚合作,为联盟注入持续动力。

上海市药学会刘丙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回顾道,从2021年上海抗凝药师联盟成立,到2023年长三角联盟诞生,再到2024年中国抗凝药师联盟扬帆起航,这条“抗凝之路”每一步都凝聚着开拓的勇气与智慧。在林厚文教授、吕迁洲教授领导下,联盟构建了“三级-二级-社区”智能化、同质化管理体系,并将规范管理推广全国,显著提升了患者用药认知度、满意度和依从性,成为中国抗凝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上海市卫健委药政管理处倪元峰处长在致辞中强调,上海作为联盟发源地,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仁济、中山作为牵头单位,在药物管理、路径优化、智能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创新工作。上海市药学会和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提供了坚实学术支撑,为全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他代表市卫健委药政管理处高度肯定联盟成果,并向所有付出努力的专家、药师和机构致敬。

专题报告:前沿聚焦,智慧碰撞

本次大会共设置二场专题报告,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左笑丛副院长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仁爱处长共同主持

第一场学术报告中,广东省人民医院钟诗龙教授揭示了表观遗传对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及出血风险的关键调控作用,发现PON1、GPD2等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药物响应密切相关。研究开发多组学整合分析及表观遗传编辑技术,为个体化用药标志物挖掘和新药靶点发现提供新方向。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向倩教授针对血栓疾病负担,系统梳理传统及创新抗血栓药效学验证方法进展,重点介绍血栓生物标志物评价技术平台构建及抗凝药效学验证在早期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为抗血栓新药研发提供关键路径。

第二场学术报告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景浩教授针对术前药物调整难题,提出破局之道:一体化术前管理。详细介绍了术前药学访视的内容与实施细节,并分享了跨学科的启示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刘晓芹主管药师从DOACs依从性挑战出发,提出核心问题;并建立群体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模拟不同漏服场景下药物浓度与Xa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同时定义个体化治疗窗。针对利伐沙班/艾多沙班,提出分时段补救方案以及新工具的开发。最终实现模型引导策略显著缩短治疗窗偏离时间,并有效覆盖特殊人群及联用场景。

联盟分享与讨论:抗凝聚力,星火燎原

随后,进行了覆盖全国范围的联盟工作分享与讨论,此环节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跃辉教授主持、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鲍蕾蕾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皎教授共同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弛主管药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丁征副主任药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梓主管药师分别作中国、北京、上海联盟工作分享。张弛主管药师重点介绍了河南抗凝药学社、重庆科普新动力、海南短视频挑战赛等特色实践,并汇报了全国抗凝指南、共识及临床路径等标准化建设成果。丁征副主任药师详述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抗凝药师协作组的组织架构与学术活动,重点分享利伐沙班安全性评价、AMI溶栓药品综合评价等研究成果。王梓主管药师介绍了上海联盟的成员构成与年度工作,包括用药方案制定、抗凝药师门诊、特色化MDT门诊、新媒体科普和社区药物管理等实践内容。

四川省人民医院边原主任药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周凌云副主任药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莉主管药师分别作四川、湖南、陕西联盟工作分享。边原主任药师系统梳理了医院在血栓防治领域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及核心学术成果,并明确未来将聚焦药学信息化管理、指标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培训。周凌云副主任药师汇报围绕区域血栓防治实践展开,重点分享了团队在临床药学与血栓管理中的创新探索。张莉主管药师详细呈现了协作组的阶段性成果,并针对未来工作,提出规范抗凝药师会诊流程和优化分层会诊制度两大核心方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娜副主任药师、山东省立医院王珺副主任药师、海南省人民医院吴丹娜副主任药师和深圳市人民医院陈秋玲副主任药师分别作重庆、山东、海南、深圳联盟工作分享。王娜副主任药师系统介绍了联盟通过构建一流抗栓合理用药科普平台、联合成员单位共享资源,以漫画、短视频等创新形式扩大影响力的实践。王珺副主任药师指出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前沿研究分享、定期举办药物专题研讨会以及药师培训项目,同步构建了“培训-认证-社群-随访”的闭环体系。吴丹娜副主任药师详述开展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双心医学模式、海南人群VTE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等多项联盟合作研究。陈秋玲副主任药师总结了深圳市VTE联盟工作,强调药师通过参与药品遴选、推动“药-检-医”高效联动,打通信息壁垒,精准识别病情、优化用药方案,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并推动不良反应早期干预。

最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顾智淳主任药师的主持下,浙江省肿瘤医院戴梦飞药师带来一项创新研究成果。开发了腹股沟疝术后VTE预防的简化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证实该简化模型可显著提升VTE预防率。这一成果为腹股沟疝患者VTE管理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会议总结:擘画蓝图,继往开来

会议闭幕时,吕迁洲教授林厚文教授总结指出,联盟未来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理念,通过优化抗凝方案、强化用药监护与随访,提供个性化全周期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栓/出血风险;鼓励成员深化学术交流、临床研究及多中心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抗凝生态圈,定期开展培训、病例讨论及共识制定,推动诊疗规范化;针对公众认知不足,将通过多渠道科普加强宣传,同时强化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合理用药与风险评估能力;未来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联合探索高效精准管理模式。两位教授坚信,通过协作,中国抗凝药物管理将在科研、临床及国际影响力上实现跨越,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贡献中国智慧。

团队介绍

重大慢病管理与精准用药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林厚文教授、风湿科吕良敬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国华教授三位博导领衔创建。自2010年仁济医院临床药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历经15年潜心研究与临床实践,药学部围绕“研究型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坚守临床合理用药前沿阵地,创建了以临床药学为主体的重大慢病药物治疗管理(MTM)创新体系,形成了风湿免疫、抗凝、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妇产科、外科、临床药理等八大亚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团队临床药物治疗管理及创新药物研究科技成果显著,近5年发表NEJM、BMJ、EClinicalMedicine.、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高水平SCI论文153篇,获批科研经费超8000万元。形成了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为核心,国家优青、国家青拔等为后备力量的高素质人才梯队,打造了风湿、血栓、抗感染等三大金奖团队。

风湿病药物治疗管理团队:针对类风关(RA)药物临床开发“适应症定位偏移”、“靶器官保护不足”、“分层治疗失准”的瓶颈问题,团队率先发现艾拉莫德的骨保护效应,将艾拉莫德创新定位为具有骨保护功效的抗风湿新药,开辟了全球风湿病骨保护药物研发的全新路径;创新设计“骨保护复合终点临床试验”,以“金标准”甲氨蝶呤为对照,牵头完成艾拉莫德II、III期临床研究,研制我国风湿病领域近20年来唯一1.1类新药,全球首发上市。该药获国内外风湿病指南I类推荐,以市场占有率第一(57.9%)超越甲氨蝶呤成为RA治疗新基石药物。团队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创建RA等风湿病精准用药体系,于2017年8月开设上海市首个风湿药物咨询门诊,长期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风湿病患者开展MTM工作,重点解决早期预测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制定最佳用药决策、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治疗关口前移,实现分层管理;构建难治性RA、风湿病妊娠等多个大型患者队列,牵头制定5部高质量指南及专家共识,开创多学科交叉药物治疗策略;构建风湿病专科联盟,带动区域风湿病MTM同质化建设,创建国内首个包括依从性管理、双向转诊等在内的社区-三级医院联动的B-SMART药物治疗管理体系。研发的精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推广到108家医疗机构,使RA治疗应答率提升了45%,致残率下降了56%,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管理金奖。

血栓性疾病管理与精准用药团队自2016年抗凝门诊开设以来,围绕如何挖掘不同临床场景下的抗凝科学循证证据,如何制定真实世界复杂情境下的最佳用药决策、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管理模式等关键性科学问题展开探索。建立多源融合、统计交互、动态模拟等5项循证新技术,构筑了新型抗凝药物“安全、有效、经济”循证证据链,成为多项国际指南最高级别I类推荐,夯实了“科学循证”;牵头成立中国抗凝药师联盟,建立了非瓣膜性房颤、生物瓣膜置换、外科围术期VTE等6个大型血栓性疾病患者队列,开拓了10项创新抗凝用药策略,显著提升了血栓性疾病规范抗凝率,实现了“真实创证”;制定8个高质量抗凝用药指南和共识,研发合理抗凝决策系统,构建抗凝共享决策模式,下沉推广至50家基层医院,抗凝达标率由53%升至90%,做到了“规范用证”。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抗凝合理用药实践、管理、科研水平,获药学实践专注极致奖(抗凝专业),入选中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案例,获全国规范抗凝先锋奖、2024年第八季中国医院管理奖药学管理组金奖。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团队由医务处牵头,药学部联合临床抗感染专家、感控办、检验科、护理部、信息科等多部门,围绕“形成基于病种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专科路径,填补真实世界下抗感染用药决策空白,开展重症感染患者个体化抗感染药学服务”,构建了制度完善、专业导向、流程优化的科学化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基于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推出医院特色的围术期预防用药路径规范,实现手术病种驱动的专科路径信息化管理;通过推行具有临床药师科室责任制,形成监测-反馈-干预-追踪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牵头多中心研究,制定复杂感染患者用药决策。2024年,抗菌药物管理团队获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金奖。

供稿:杨清华、王佳